2013年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总结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5279   发布时间:2013-07-30

       博士生的专业课程外教育是正规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的重点,我们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免疫学会的支持下,依托北京地区强大的师资人才优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于2013年7月12日至21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八大处)举办了“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
       暑期学校的主题为“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项目针对的问题是正规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中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在有效的突出专业研究工作能力的同时,极大的束缚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缩窄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尤其是“无关”知识。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学改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博士生或本专业硕士生设置的高级免疫学专业课程为基础,突出领域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力求实现对现有院校正规博士生教育的有益补充。



       本期暑期学校的50名学员是由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推荐的在校博士生与少数西部院校青年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20个省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涵盖了免疫学基础研究、临床医学、生物制剂等不同领域。暑期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免费食宿。
       本期暑期学校授课的18位教授是北京地区从事感染和自身免疫病基础和临床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来自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医学院、解放军302医院、解放军结核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工作报告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免疫学相关领域的工作。在介绍专业研究成果的同时,着重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法。教授们广博的专业知识、巧妙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的大家风范深深影响着学员,学员收获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经验和成长中的思考。
       参与暑期学校授课的教授有曹雪涛院士、沈倍奋院士、马大龙教授、王福生教授、郑德先教授、张奉春教授、张毓教授、董晨教授、张煊教授、李利民教授、李永哲教授、王传跃教授、程小星教授、赵岩教授、闫慧萍教授、张政教授、刘云才教授、高扬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亚太免疫学会联盟主席、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做了题为“免疫学前沿热点与国内外免疫学发展比较”的报告,首先从国内外免疫学研究发展比较、中国免疫学会发展与引领作用、国内免疫学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三个方面对当今中国免疫学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使同学们对当前免疫学的前沿热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随后曹雪涛院士介绍了他领导的实验室在表观遗传对免疫应答过程调节的最新研究结果,展示了新领域、新技术对免疫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发现和驾驭领域新的研究增长点的思维方式。最后,曹雪涛院士还从哲学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品质,鼓励同学们要秉承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做好工作,希望青年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免疫学事业,做出能够载入史册的开创性工作。曹雪涛院士渊博的科学知识、对领域的驾驭能力和风趣幽默的风格,让所有的学员获益匪浅、更意犹未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分子免疫学学科带头人沈倍奋院士以“抗体与自身免疫病”为题,围绕抗体药物的作用机理、治疗性抗体的研究进展以及抗体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等方面结合自己实验室的研究向大家做了详尽的报告,阐述了如何将实验室研究转化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实际成果的思维模式和工作程序,使大家深刻地了解了研究工作的艰辛和领域发展的巨大前景。沈院士的报告改变了研究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人类,做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事情。

       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免疫学会联盟执行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郑德先教授做了题为“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凋亡”的报告,从细胞凋亡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活化、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凋亡在治疗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细胞凋亡贯穿于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全过程,并对免疫应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和其他实体肿瘤的疾病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调节和监视作用,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的信号成分对于治疗细胞凋亡紊乱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进展,相关生物制剂已经或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郑德先教授的报告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细胞行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机体功能和网络调节概念。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感染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973首席科学家王福生教授做了题为“乙型肝炎免疫学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和转归影响”的报告,从乙型肝炎疾病的历史、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和免疫控制HBV的机制等一系列经典的实验、重要的发现和著名科学家的工作,讲到他领导的实验室的创新性工作,报告了三个免疫指标PD-1、DC和Treg可以预测乙肝转归和疗效,免疫紊乱导致肝脏病理变化等重要结果,以及抗病毒治疗恢复慢性乙肝免疫功能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前景。王福生教授在展望免疫学未来的同时,告诫同学们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才与成长的希冀,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国家863计划生物与医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马大龙教授做了题为“一个凋亡基因研究”的报告,系统阐述了PDCD5蛋白的细胞生物学功能、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的关系。详细介绍了科学研究思想的形成,技术路线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们在获得前沿科学知识的同时,详细了解了大家的思维方式。马大龙教授殷切的希望大家积极投身攻克肿瘤的科学研究,为人类战胜肿瘤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毓教授做了题为“胸腺发育、退化与自身免疫病”的报告,从分子水平阐述了淋巴细胞发育过程,Aire蛋白在阴性选择中的重要性,Cbx4在胸腺正常发育中的作用,胸腺器官退化与免疫记忆维持之间的联系。张毓教授结合自身的工作详细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使学生不仅对淋巴细胞及胸腺的发育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在科研思路的形成方面得到新的启发。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亚洲太平洋地区抗风湿病联盟董事会董事张奉春教授以“二十一世纪世界风湿病学的发展与中国风湿病学的机遇”为题,介绍了国际风湿病学的发展史、中国风湿病学的历史、中国风湿病学的现状、任务及未来工作的目标。从对风湿性疾病分类开始,到自身免疫性肝病和 IgG4相关疾病等领域新进认识的疾病研究进展,全面更新了同学们对风湿疾病的认识,引导同学们如何形成新的研究方向的思考,极大的拓宽了科学研究的视角。张教授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授课方式,加深了大家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董晨教授做了题为“免疫与炎症中的T细胞亚群”的报告,按照医学转化的研究模式,讲述了通过ICOS敲除鼠模型的抗CIA作用提出了对经典Th细胞分类和功能的质疑,进而发现了IL-17在RA疾病过程中的作用,Th17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的经过,工作结合自己实验室的研究,详细描述了从假说的提出到实验的验证,以及功能的探究的全过程。随后又对领域另一个新发现的T细胞亚群Tfh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行了综述和展望。董晨教授的报告使同学们对T细胞的亚群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更对如何探索领域中的新方向有了形象的认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研究室主任闫惠平研究员做了题为“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报告。闫惠平研究员从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现状调查开始,分别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类型、临床分型、诊断评分标准、治疗和预后评估进行详细阐述。使同学们对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与病毒感染性肝炎的联系有了全面的了解。
       亚太免疫学联合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亚太风湿病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分会常务总干事、中华风湿病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科学家、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做了题为“SLE诊治研究进展”的报告。首先综述了SLE在我国的现状、遗传学、发病机制、自身抗原来源、细胞因子的作用、及SLE治疗的进展。随后分别就SLE肾炎、SLE脑病、SLE血小板减少、SLE肺、SLE胃肠、SLE指端坏疽、SLE妊娠等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方法、预后评估进行详细讲解。张烜教授的报告使同学们对SLE的诊断治疗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中很多珍贵的照片使同学们对SLE的表现有了非常直观和深刻的感性认识。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免疫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卫生部行业基金项目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李永哲教授做了题为“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报告,从临床疾病诊断对实验室检验技术需求的角度,综述了自身免疫疾病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及诊断的进展,详细阐述了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皮肤、系统性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的诊断要点及前沿进展。最后介绍了自身抗体检测在临床应用的前景、存在问题及在普通人群健康体检中的疾病筛查和预警意义。李永哲教授的报告使同学们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技术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对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长江学者、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李利民教授作了题为“感染性疾病的宿主源性治疗”的报告。从当前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现状综述开始,提出了全新的宿主源性治疗理念。详细介绍了随机基因组突变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有优点,ISG101在对抗HIV、Ebola及多种病毒中的作用等。通过深刻分析著名的“柏林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原理,展示了这一新理念所蕴含的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李利民教授的报告使同学们打破了对于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常规定势,开拓了多学科联合研究的全新思维方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生物精神病学学组副组长兼秘书、王传跃教授做了“精神障碍免疫损伤机制”的报告。现代精神病学研究认为精神障碍是以脑神经环路为损伤载体的从基因到行为、疾病表型的复杂过程。从脑发育缺陷的信号损伤环路、5-HTT基因型与疾病关系、应激事件对疾病的影响等不同方面阐述了抑郁症发病病理生理机制、参与抑郁症炎症应答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特点,以及抑郁症患者出现高皮质醇血症与免疫抑制现象的联系。以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模型为基础,阐述了轻度脑炎疾病假说等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理论。精神分裂症炎症应答激活的特征、细胞来源和神经元损伤结局。强化了将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们精神健康实践的理念,为学生建立了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临床需求推动产业发展的研究发展之路。
       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做了题为“类风湿关节炎:跨越的十年”的报告。综述了近十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法手的最新进展。骨破坏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变,与破骨细胞分化相关的损伤微环境的形成与细胞因子IL-17的产生密切相关。重点报告了针对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的细胞因子IL-1、IL-6、TNF-α、IL-17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出现的新的治疗药物IL-1抑制剂、IL-6抑制剂、TNF-α抑制剂等。类风湿关节炎现代治疗原则以达到临床缓解或低活动度为首要目标,将逐步增加生物制剂在临床使用比例。赵岩教授的精彩报告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思维,开拓了无限的想象力。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免疫学家联合会、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委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刘云才教授做了“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报告。阐述了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形成时,自身反应性的淋巴细胞除了发生凋亡外,B细胞还可以同过受体编辑改变自身的特异性,某些CD4+ T细胞可分化为抑制性的T细胞。转录因子AIRE可刺激胸腺表达多种外周组织抗原,在此基础上胸腺可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基因水平上说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介绍了参与免疫调节的分子CD28、CTLA-4等,泛素连接酶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控。刘云才教授缜密的思维方式、切入点的巧妙选择以及技术方法的合理搭配,使同学们有机会比较和改进自己的论文工作。
解放军结核病研究所所长、重点传染病专项课题牵头人程小星教授做了题为“结核病临床免疫研究进展”的报告。从结核病概述、抗结核病细胞免疫研究进展、结核病免疫治疗研究和结核病免疫诊断研究四个方面阐述了结核病相关研究的进展,指出细胞因子治疗、调节性T细胞治疗、DNA疫苗治疗、信号转导通路治疗和抗体治疗等治疗结核病的免疫方法,为治疗结核这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使学生学习如何从传统疾病相关研究中发现新的热点和方向。
       解放军第302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973、863和重点传染病专项基金负责人张政教授做了题为“HIV-1慢性感染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的报告。阐述了艾滋病作为人类健康面临的头号威胁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挑战,HIV感染过程中发生的免疫病理改变,CD4+ T 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异常的免疫细胞激活导致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的控制HIV。张政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展的临床研究在传统HRATT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阻断共抑制分子PD-1/CTLA、降低免疫超活化等可有效重建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降低HIV病毒复制,提出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重建失败这一新的治疗策略。张政教授希望同学们将科学研究与临床需求密切联系,注重解决临床治疗中的实际问题,关注HIV及其治疗相关的流行趋势和防治研究进展,使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成为全民族和全人类的具体行动。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高扬教授做了题为“感染与应激”的报告,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识别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入手,通过机体与环境信号交换,机体应答过程的信号传递,展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感染和应激过程中复杂、高效的调节机制。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角度阐述了科学的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细微的变化与重大科学发现之间的联系,日常现象与科学规律的关系,开拓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了解。
       暑期学校的辛勤耕耘,赢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在学习结束后对学员进行了调查问卷中满意率100%。同学们纷纷畅谈各自的感受和收获,对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过程的教师队伍、课程安排、生活条件、教学效果和业余生活都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能把研究生暑期学校继续办下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