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总结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4686   发布时间:2012-08-10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免疫学会承办的“2012年感染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研讨班研究生暑期学校”于2012年7月14日至23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八大处)成功举办。
       暑期学校的主题为“感染与肿瘤免疫学研究进展”。项目针对的问题是正规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中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有效的突出了专业研究工作能力的同时,极大的缩窄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尤其是“无关”知识。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学改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博士生或本专业硕士生设置的高级免疫学专业课程为基础,力求实现对现有院校博士生教育的有益补充。



       项目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组织由院士领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二是围绕主题多角度的展示不同领域的研究结果,拓展学生的专业性思维方式;三是增加学生与专家的个性化交流,促进学生论文研究工作。
       本期暑期学校的50名学员是由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推荐的在校博士生与少数西部院校青年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20个省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涵盖了免疫学基础研究、临床医学、生物制剂等不同领域。暑期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免费食宿。
       授课的18位教授是北京地区从事感染和肿瘤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来自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医学院、解放军302医院、解放军结核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工作报告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免疫学相关领域的工作。在介绍专业研究成果的同时,着重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法。教授们广博的专业知识、巧妙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的大家风范深深影响着学员,学员收获的除了专业还有更多专业以外的。
       参与暑期学校授课的教授有曹雪涛院士、曾益新院士、牛学胜教授、何维教授、郑德先教授、李太生教授、程小星教授、张叔人教授、张明徽教授、蒋澄宇教授、秦志海教授、王福生教授、张毓教授、黄波教授、罗云萍教授、张宏冰教授、刘力教授、高扬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亚太免疫学会联盟主席、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做了题为“免疫学前沿热点与进展”的报告,从天然免疫识别及活化机制研究、Th17/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新型免疫细胞亚群的鉴定和功能研究、Micro-RNA的免疫调控功能和免疫学临床应用研究五个方面阐述了免疫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免疫学领域的热点有了整体的认识,对于免疫学科的飞速发展也有了新的了解。曹雪涛院士还从哲学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科研素质和品质,并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鼓励同学们要秉承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希望青年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免疫学事业,做出能够载入史册的开创性工作。曹雪涛院士渊博的科学知识、对领域的驾驭能力和风趣幽默风格,让所有的学员获益匪浅、更意犹未尽。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肿瘤分子分型工作委员会主席、国际EB病毒与相关疾病协会理事长曾益新院士做了题为“鼻咽癌的免疫分型与免疫治疗”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不同组织微环境(癌巢、间质)中的免疫相关因素对鼻咽癌进展的影响,并基于组织微环境以期最终建立一个可用于判断患者转移复发和死亡预后的“基于免疫微环境的NPC分子预测模型”,帮助临床筛选NPC治疗后复发转移和死亡的高危人群来进行干预治疗以降低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风险和提高生存率,并期能为NPC的治疗尤其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靶点,将基础科研与临床有机的结合,展示了鼻咽癌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曾益新院士渊博专业知识和大家风范使学生过目难忘。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牛学胜教授做了题为“协和的研究生教育”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比较了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协和医学院坚持院校合一、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面向全国,承担着科研、教学、医疗三大任务,秉承着“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校训,按照“高层次、研究型、国际化、有特色”的办学要求,把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提供一流科研成果和一流的医疗服务为己任,把协和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医学科学中心和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牛学胜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协和的网络建设和远程教育。
       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系主任何维教授做了题为“人类γδ T 细胞抗原(配体)识别机制”的报告,从γδ T 细胞的发现、TCRγδ结构与相关配体以及γδ T在预防、诊断和治疗肿瘤的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结合自己实验室研究向大家做了精彩的汇报,使大家了解了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并且从思想上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人类,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何维教授的报告改变了研究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中国免疫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免疫学会联盟执行理事郑德先教授做了题为“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凋亡”的报告,从细胞凋亡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活化、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凋亡在治疗感染及肿瘤性疾病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细胞凋亡贯穿于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全过程,并对免疫应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及其他肿瘤过程中,细胞凋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监视作用,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成分对于治疗细胞凋亡紊乱性疾病尤其是肿瘤和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郑德先教授的报告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细胞行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机体功能概念。
       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973首席科学家王福生教授做了题为“乙型肝炎免疫学特点及其影响疗效和临床转归研究”的报告,从乙型肝炎历史、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和免疫控制HBV的一系列经典故事讲到自己实验室的工作,报告了三个免疫指标PD-1、DC和Treg可以预测乙肝转归和疗效,免疫紊乱导致肝脏病理变化等重要结果,以及抗病毒治疗恢复慢性乙肝免疫功能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前景。王福生教授在展望免疫学未来的同时,告诫同学们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才与成长的希冀,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蒋澄宇教授的做了题为“病毒感染的分子免疫机理”的报告,系统阐述了SARS CoV、 H5N1、HIV、HCV和Ebola五种RNA病毒的结构,流行情况和感染方式,造成的病理损伤及免疫应答模式等方面病毒感染相关的分子免疫机理。建立了病毒与环境、病毒与人类疾病的整体概念,对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在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方式,以及疫苗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免疫室主任张叔人教授做了题为“肿瘤疫苗研究进展”的报告,阐述了用于治疗肿瘤的和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肿瘤疫苗,比较了包括细胞瘤苗、亚细胞瘤苗、蛋白多肽多糖瘤苗和基因瘤苗特点,指出了肿瘤疫苗临床应用的曲折道路和光明前景,通过对抗肿瘤免疫抑制机制、免疫抑制细胞、破坏肿瘤生长微环境、调节免疫耐受和免疫效应细胞等途径,使治疗性的肿瘤疫苗在临床上获得更好的疗效。鼓励大家积极投身肿瘤的实验研究,为人类战胜肿瘤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百人计划研究员、感染与免疫中心主任秦志海教授做了题为“攻击肿瘤组织基质导致的肿瘤排斥”的报告,提出了对传统肿瘤免疫学的新认识,指出传统肿瘤免疫学对负面影响考虑不足、很少关心肿瘤间质非经典免疫细胞和肿瘤免疫排斥机制简单化,认为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突变是确定肿瘤组织促进肿瘤间质成纤维细胞基因改变的有效方法,下调肿瘤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TTL可以通过上调炎症促进肿瘤生长,使学员对肿瘤免疫排斥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毓教授做了题为“肿瘤微环境研究与疫苗研发”的报告,介绍了免疫应答在抗肿瘤中发挥的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研究进展,肝癌中的CD3+CD56+Foxp3+细胞群体的功能特征,综述了已获准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及其适应症,预防性肿瘤疫苗和治疗性肿瘤疫苗均的研究进展。张毓教授结合HCA587肿瘤疫苗的研发工作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想、技术路线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了详细了解大家的思维方式的机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宏冰教授做了题为“mTOR信号调节与疾病的靶向治疗”的报告,阐述了mTOR雷帕霉素靶点在生理过程中的作用,mTOR信号调控异常与多种疾病发生的关系,TSC1/TSC2信号失活导致mTOR的错误激活,通过后续的反应诱导肿瘤、结节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mTOR抑制剂 rapamycin已经成为第一个用来治疗TSC的靶向药物,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良性与恶性肿瘤的某些区别,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宏冰教授为学生建立了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临床需求推动产业发展的研究发展之路。
       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明徽教授做了题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NKT细胞”的报告,通过活细胞工作站拍摄的细胞图像展现了动态的NKT细胞吞噬APC的过程,脾脏中含量丰富的NKT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非特异性杀伤功能,这使通用型肿瘤疫苗的开发有了可能性。指出过继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有效方式之一,并提出免疫细胞治疗个体化的问题。张明徽教授详尽介绍了应用活细胞工作站开展的细胞显微拍摄研究的技术细节和应用范围,展示了学科交叉的无穷魅力。
       解放军结核病研究所程小星教授做了题为“结核病临床免疫研究进展”的报告,从结核病概述、抗结核病细胞免疫研究进展、结核病免疫治疗研究和结核病免疫诊断研究四个方面阐述了结核病临床免疫研究进展,指出了细胞因子治疗、调节性T细胞治疗、DNA疫苗治疗、信号转导通路治疗和抗体治疗等治疗结核病的免疫方法,为治疗结核这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使学生学习如何从传统疾病相关研究中发现新的热点和方向。
       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常委、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做了题为“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中的免疫损伤和免疫重建研究”的报告,阐述了艾滋病作为人类健康面临的头号威胁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挑战,HIV感染过程中发生的免疫病理改变,CD4+ T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异常的免疫细胞激活导致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的控制HIV。李太生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展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HAART能成功的重建中国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提出了达到HIV清除概念的新策略是接下来的挑战。李太生教授要求大家关注HIV及其治疗相关的流行趋势和防治研究进展,使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成为全民族和全人类的具体行动。
       中国医学科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波教授做了题为“肿瘤分子机制”的报告,讲述了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物质代谢的作用和特点,从氧化还原反应、氧自由基和能量代谢角度出发研究了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采用多种手段和模型探讨抗肿瘤免疫、肿瘤免疫逃逸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肿瘤炎症微环境塑造的相关机制,以及肿瘤侵袭转移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发展新的抗肿瘤药物。黄波教授应用物理方法测量细胞环境硬度与肿瘤侵袭力关系的研究吸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无限的想象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罗云萍教授做了题为“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干细胞调节机制”的报告,讲述了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拮抗、相互斗争的密切关系,指出肿瘤微环境是现代肿瘤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和核心的问题。介绍了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干细胞理论,并结合实验室研究介绍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肿瘤干细胞的调节机制及其新的治疗策略。罗云萍教授的缜密的思维方式、切入点的巧妙选择以及研究技术的合理搭配的介绍使同学们有机会比较和改进自己的论文工作。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刘力教授做了题为“糖酵解在肿瘤及免疫中的作用”的报告,从糖代谢的基本概念与途径、有氧糖酵解与肿瘤代谢、糖酵解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和糖酵解作用机理在临床上的应用等四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验室研究进行了系统介绍,使大家对糖酵解在肿瘤及免疫中的作用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高扬教授做了题为“感染与应激”的报告,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入手,通过机体与环境信号交换,机体应答过程的信号传递,展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感染和应激过程中复杂、高效的调节机制。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角度阐述了科学的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细微的变化与重大科学发现之间的联系,日程现象与科学规律的关系,开拓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了解。
       暑期学校学习期间,组织学员参观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美丽的古朴的协和医学院校园,使同学们对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使大家感受到了在科技部、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协和医学院、基础所建立的先进的实验技术支撑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仪器中心拥有最先进的生命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可为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进行一系列样品制备、纯化、分析、检测和鉴定等实验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在科研方面,试图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到整体水平,从基础到临床,以系统整合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及可能的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策略,以及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这次的参观活动大大增加了同学们对协和医学院科学大家的敬仰,对协和医学院的研究氛围和硬件环境的向往。
       在课程学习间隙,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劳逸结合的学习和工作,还组织学员游览了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奥林匹克公园和八大处公园,让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首都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大家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放松了身心,锻炼了身体,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更激发了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大展宏图的豪迈激情。
       暑期学校的辛勤耕耘,赢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在学习结束后对学员进行了调查问卷中满意率100%。同学们纷纷畅谈各自的感受和收获,对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过程和教学效果都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并希望能把研究生暑期学校继续办下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