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总结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5072   发布时间:2014-07-29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免疫学会的支持下,2014年7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八大处)举办了以“免疫应答的识别与调控”为主题的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
       本期暑期学校的51名学员是由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推荐的在校博士生与少数西部院校青年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20个省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涵盖了免疫学基础研究、临床医学、生物制剂等不同领域。暑期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免费食宿。
       本期暑期学校授课的16位教授均为中国免疫学基础和临床相关领域的一线专家,分别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解放军传染病研究所、解放军结核病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工作报告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免疫学相关领域的工作。在介绍专业研究成果的同时,着重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法。教授们广博的专业知识、巧妙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的大家风范深深影响着学员,学员收获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经验和成长过程中的思考。



       参与暑期学校授课的教授有田志刚教授、何维教授、张毓教授、王福生教授、赵永祥教授、吴昊教授、闫慧萍教授、赵勇教授、程小星教授、李利民教授、彭小忠教授、郑德先教授、罗云萍教授、刘力教授、黄波教授、高扬教授。

       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田志刚教授作了题为“器官免疫特性与调控机制”的报告,介绍了器官区域免疫领域的发展历程,从免疫系统的功能到免疫细胞与组织、器官功能相关的组织细胞间的功能联系,通过免疫应答与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阐述了免疫学对人类疾病的作用。田教授结合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专项“器官、组织区域免疫学与疾病研究”的立题过程,从立项依据、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研究基础和实施方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他领导的实验室在肝脏区域免疫学的研究工作,让同学们对器官区域免疫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关注。田教授介绍了中国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国际免疫学相关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中国免疫学家对区域免疫学的突出贡献。田教授系统而全面的报告,让大家对器官区域免疫这一新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该领域的前景和发展成果殷切期待。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毓教授作了题为“免疫耐受研究进展”的报告,从免疫耐受的研究历史谈到T、B细胞的耐受机制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探讨了胸腺细胞发育的调控,包括Notch信号、TCR基因重排、阴性选择、阳性选择机制等,以及 CCRX、S1P1、Cbx4对胸腺发育的影响,Id1转基因表达对胸腺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胸腺退化的意义。张毓教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使同学们对免疫耐受的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和全面,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深刻的感受到科学大家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
       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常务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系主任何维教授作了题为“γδT细胞研究进展”的报告,概述了γδT细胞的特点、生物学活性以及在黏膜免疫中的作用,报告了γδT细胞在免疫组库、γδT细胞通过TCR和NKG2D识别配体hMSH2和ULBP4、γδT细胞对小分子磷酸化抗原的识别机制和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γδT细胞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γδT细胞发育与功能分化研究,γδT细胞受体多样性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免疫系统对γδT细胞功能的调节机制,以及γδT细胞免疫疗法效果与副作用等方面。何教授对γδT细胞研究方向的建立、发展和展望,让同学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登高山可以致远的深刻道理。专业研究要专,从事专业研究的人要博,要有宽大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长江学者、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李利民教授作了题为“感染性疾病的宿主源性治疗”的报告,从当前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现状开始,提出了全新的宿主源性治疗的理念。详细介绍了随机基因组突变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有优点,ISG101在对抗HIV、Ebola及多种病毒中的作用机制等。通过深刻分析“柏林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原理,展示了这一新理念所蕴含的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李利民教授的报告使同学们打破了对于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常规思维定势,开拓了多学科联合研究的全新思维方式。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广西免疫学会理事长赵永祥教授作了题为“肿瘤生物靶向诊断与治疗”的报告,从临床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研究的背景和应用,介绍了常见肿瘤生物学靶点及其在肿瘤的分类、肿瘤易感基因的检测、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以及肿瘤病人的个体化和预见性治疗中的应用。围绕这些生物靶点阐述了肿瘤生物靶向诊断的方法,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其在肿瘤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以及肿瘤的生物靶向治疗。赵教授的报告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使同学们体会到科研的推动力源于临床的需求,最终的归宿也将是应用于临床,造福人类。
       中国免疫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系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黄波教授作了题为“微颗粒与肿瘤免疫”的报告,从炎症调节过程阐述了微颗粒(MPs)的释放机制,MPs如何调控肿瘤炎症应答,如何介导肿瘤抗原提呈,以及免疫细胞释放的MPs对肿瘤细胞的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MPs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drug-MPs和腺病毒-MPs治疗肿瘤的可行性,为肿瘤疫苗的研究提出了新探索方向。黄波教授的报告从独特的角度解析了MPs与肿瘤免疫的联系,启发了同学们的研究思路,产生更多新想法的同时,更多的是激励年轻人要保持无畏的探索精神,在“南墙”前面寻找到绝处逢生的途径。
       中国免疫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免疫学会联盟执行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郑德先教授做了题为“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凋亡”的报告,从细胞凋亡在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活化、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凋亡在治疗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细胞凋亡贯穿于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全过程,并对免疫应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和其它实体肿瘤的疾病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调节和监视作用。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的信号成分对于治疗细胞凋亡紊乱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进展,相关生物制剂已经或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郑德先教授的报告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细胞行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机体功能和网络调节概念,从分子-整体、微观-宏观、生理-病理,是生物医学研究的自然规律。
       中国医学科学院特聘教授,协和学者罗云萍教授作了题为“肿瘤抗原识别表位与抗肿瘤免疫”的报告,介绍了肿瘤抗原及其识别机制,肿瘤抗原表位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意义,可用于设计新型疫苗分子和诊断试剂,以及抗肿瘤抗原表位的疫苗研究进展,包括肿瘤细胞疫苗、肿瘤抗原疫苗、病毒疫苗、DC疫苗、DNA疫苗等,着重阐述了DNA疫苗的相关研究前景和潜在应用,这类疫苗对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治疗某些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是实验研究结果和临床试验情况。罗教授丰富精彩的报告调动了同学们的活跃思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感染免疫分会主任委员、973首席科学家、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做了题为“乙型肝炎免疫学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和转归影响”的报告,从乙型肝炎疾病的历史、免疫控制HBV的机制等一系列经典的实验、重要的发现,以及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工作,讲到他领导的实验室的创新性成果,详细介绍了三个免疫学指标PD-1、DC和Treg在预测乙肝转归和疗效,免疫紊乱导致肝脏病理变化等研究中的重要结果,以及抗病毒治疗恢复慢性乙肝免疫功能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前景。王福生教授在展望免疫学未来的同时,告诫同学们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才与成长的希冀,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卫生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示范区专家、卫生部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艾滋病科主任吴昊教授作了“艾滋病病原学和发病机理研究”的报告,阐述了HIV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包括HIV的基因组和相关蛋白,介绍了HIV的生活周期、HIV复制动力学以及HIV病毒储存库,潜伏HIV以整合DNA的形式存在体内,因此HIV病毒储存库的检测尤为重要,吴教授也报告了潜伏HIV病毒检测及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虽然研究难度大、要求高,吴昊教授仍然致力于探索对抗这一顽固又多变的病原体的新方法,鼓励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发扬不惧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卫生部咨询专家、全国体外诊断试剂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主任闫惠平教授作了题为“艾滋病的HLA和T细胞免疫应答”的报告,概述了HIV的感染史和艾滋病的临床分析,细述论述了HLA与HIV感染的相关性,包括与疾病快速进展和缓慢进展相关的HLA基因型,加速疾病发展的突变型,HLA-B44和B57对急性HIV的可能的保护作用。另外,还报告了急性HIV感染和慢性HIV感染的T细胞应答特点,HIV导致CD4+ T细胞受损的机制。闫教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HIV的研究进展,与吴昊教授的报告相辅相成,各得益彰,为艾滋病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线索,使同学们更加关注艾滋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趋势,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勇教授作了题为“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的报告,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交叉免疫耐受的研究,介绍了交叉免疫耐受这一概念提出的依据,临床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方案,由于移植免疫耐受可能导致机体抗感染和抗肿瘤能力降低诱导的潜在副作用的研究;二是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分化发育和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免疫抑制剂对Treg细胞的作用;三是天然免疫细胞在移植排斥与耐受中的作用,介绍了TGF-β如何通过Smad通路产生免疫抑制功能,髓系抑制性细胞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作为移植免疫的领军人,赵勇教授的报告丰富全面,充满哲理,让同学们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具有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应权衡利弊,多方面考虑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原学系刘力教授作了题为“IL-12家族在免疫和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报告,介绍了IL-12家族成员IL-12、IL-23、IL-27和IL-35的特点、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IL-12家族与IL-17家族的紧密关系,IL-12家族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等疾病与Th17/Th1相关的IL-12家族基因簇,多发性硬化、甲亢等疾病与Th1/IL-35相关联的基因簇。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IL-12家族成员同一基因簇有相关性,提示这些疾病在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上有一定联系。刘力教授讲解环环相扣,细致而全面,在前面引领同学们的思路的同时,又给大家留下足够的遐想空间,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解放军结核病研究所所长、重点传染病专项课题牵头人程小星教授做了题为“抗结核免疫的识别与应答”的报告,从结核病的现状、流行病学情况谈到抗结核免疫研究的进展,为同学们详细阐述了结核的免疫识别机制和应答特点,介绍了他领导的实验室研究工作,报告了MAIT细胞的特点和识别抗原机制以及与结核感染的关系,MAIT细胞具有抗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作为具有极高感染率的一类传染病,结核目前仍无有效的预防疫苗,程教授的报告论述了结核相关研究对控制结核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寻找新的突破口来攻克这一难题,使学生了解如何从传统疾病相关研究中发现新的热点和方向的探索思路,以及所做的努力的艰辛。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彭小忠教授作了题为“细胞内功能调控网络与组学漫谈”的报告,从传统的中心法则入手,由浅入深的为同学们解析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表达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各个阶段的基因调控:转录的调控、翻译的调控、翻译后修饰等。同时探讨了相关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表观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如长链非编码RNA和组蛋白修饰。“组学”研究已经贯穿于所有生命学科,彭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组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功能组、疾病相关组等,阐述了干细胞的调控机制和研究进展。彭小忠教授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解析了细胞功能的多样而复杂的调控网络,使同学们学会多方面思考问题,将不同学科融汇贯通,应用于自身科研工作中,去创造新思想和新方法。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高扬教授做了题为“神经免疫调节网络研究进展”的报告,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特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调节网络开始,逐步解析了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间的联系,免疫系统如何向神经系统传递功能信号,神经系统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二者是否存在组织学的构筑联系,阐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传导路径和信号通路,展示了该网络高效而经济的调节机制。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角度阐述了科学的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细微的变化与重大科学发现之间的联系,日常现象与科学规律的关系,开拓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了解。
       暑期学校的辛勤耕耘,赢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同学们纷纷畅谈各自的感受和收获,对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过程的教师队伍、课程安排、生活条件、教学效果和业余生活都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能把研究生暑期学校继续办下去。
       感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处、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护理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为本次学习班的成功举办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辛苦付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