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总结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11806   发布时间:2018-09-04
       2018年7月16日-7月25日,2018年中国免疫学会第七届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山东济南举办。本期暑期学校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承办、山东免疫学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64位博士研究生及山东省内10位优秀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期暑期学校的学习。本期暑期学校邀请到田志刚院士、吴玉章教授、黄波教授、王健伟教授、储以微教授、温博海教授、邵一鸣教授、高成江教授、王希良教授、张利宁教授、唐华教授、姜国胜教授、马春红教授、王青青教授、高扬教授等多名国内知名免疫学专家,从7月17日持续到7月25日连续举办为期9天的系列讲座。国内免疫学各领域的顶尖专家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免疫研究相关领域的工作做了专题演讲,并与在场师生展开了充分热烈学术交流与讨论,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性思维方式,增强学生与专家的个性化交流,促进学生研究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田志刚教授做了题为“NK Cells and Innate Lymphocytes in Liver Tolerance, Homeostasis and Diseases”的报告。报告对NK细胞的发育、分化、分布、识别机制、表型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田志刚教授详细的介绍了肝脏固有的NK细胞的表型及功能分析,阐述了肝脏免疫耐受的免疫学新机制,田志刚教授课题组应用肝脏HBV持续携带的小鼠模型,发现经典的免疫效应分子γ-干扰素可导致全身循环的HBV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在肝脏长时间停留进而被清除,展现出肝脏作为局部器官对全身免疫系统的整体负向控制效应。报告着重提出在经典的教科书上人们认为NK细胞就是攻击靶细胞,但是当前越来越发现NK细胞可以作用于其他免疫细胞起到维持稳态的作用,比如说调节性NK2细胞可以促进哮喘,NK reg 细胞可以促进肝脏耐受等。另外,田志刚教授结合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围绕肠道菌群微生物在肺脏-肠道-肝脏轴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在肠道菌群微生物影响NK细胞领域研究的见解。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陆军军医大学免疫所所长吴玉章教授做了题为“Progress in Immunotherapy”的报告。吴玉章教授在报告中回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现有几大类治疗手段(抗体治疗、CAR-T治疗、治疗性疫苗)的研究现状。抗体治疗的响应率总体不够理想,仅在部分肿瘤中比较有效;CAR-T技术中以CD19为靶点的T细胞对于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较高(80%以上)的有效率,然而针对实体瘤的治疗尚无较好的报道;而治疗性疫苗受限于抗原的选择,在前列腺肿瘤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吴玉章教授同时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难题,例如:对治疗产生抵抗的原因和突破办法、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病人免疫状态了解缺乏等,指出这些问题均有待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吴玉章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热烈学术交流与讨论,鼓励大家在科研道路上开阔视野、创新进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中国免疫学会副秘书长黄波教授做了题为“Self-non-self recognition Innate system and by T cells ”精彩的报告。黄波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免疫系统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对于“自我”与“非我”的识别与应答,这一过程包括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两个过程。黄波教授首先阐述了固有免疫识别的机制,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识(PRRs)识别病原微生物所共有的相关分子模式(PAMP)或者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进而活化下游信号通路。在适应性免疫识别过程中,黄波教授着重强调了T细胞的作用,详细地讲解了T细胞活化所必须的三条信号通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T细胞识别抗原的机理,并且从力学的角度分析了T细胞识别抗原的“亲和力”问题,报告精彩纷呈。
       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张利宁教授做了题为“血管壁和脂肪组织的免疫微环境与疾病 ”精彩的报告。首先,张利宁教授详细阐述了组织器官免疫微环境在维持器官正常生理功能过程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强调了血管壁免疫微环境和脂肪组织免疫微环境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影响。张利宁教授指出血管壁免疫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在斑块早期抑制了斑块的形成和不稳定性,而在斑块晚期则促进斑块的形成与不稳定性。Th1细胞作为重要的T细胞亚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而Treg细胞则起到相反的作用,讲座现场气氛活跃。
       中国免疫学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免疫系主任储以微教授做了题为“调节性B细胞:已知的,未知的……”精彩的报告。储以微教授详细地阐述了B细胞的研究历史,介绍了B细胞分化过程和功能,教授指出B细胞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抗体分泌、抗原提呈外的功能外,还存在调节性B细胞,并发挥重要作用。教授的讲座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拓展了对B细胞功能的认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温博海教授做了题为“立克次体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精彩的报告。报告首先以立克次体为主线,对立克次体的基本病原体特点、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感染血管内皮细胞机制、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随后温博海教授详细绍了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附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 3,Tim-3)调控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温博海教授实验室发现Tim-3促进抑菌细胞因子表达,抑菌因子刺激宿主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杀伤胞内立克次体。另外,温博海教授介绍了引发Q热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过程以及相关抗感染机制。最后,温博海教授介绍了T细胞表位疫苗的研究,从免疫优势T细胞表位的鉴定,T细胞表位重组蛋白的制备,T细胞表位重组疫苗构建,到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评价,温博海教授详细介绍了立克次体相关T细胞表位疫苗的研发过程。
       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主席、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做了题为“HIV infection and Immune Recognition, Evolution and Maturation”精彩的报告。报告以HIV为主线,对HIV的发现、识别机制、治疗方法、疫苗研发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邵一鸣教授详细介绍了HIV的发展史以及发展现状,阐述了HIV感染人体后将病毒R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导致细胞融合继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邵一鸣教授介绍HIV的感染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而根据传播方式病毒则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逆转录病毒,致病性逆转录病毒均为外源性。目前已经针对HIV 研究出几十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后患者体内仍然会有病毒遗传物质存在,但宿主免疫系统能够完全控制病毒反弹,可以安全停药。HIV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佳途径,邵一鸣教授指出国际艾滋病疫苗随取得初步进展,但HIV毒株的准种量大高变异性等使HIV疫苗研发仍面临极大的技术挑战。现在他们正在努力克服这些问题,希望能在细胞免疫治疗中取得突破。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高成江教授做了题为“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精彩的报告。报告首先以人体免疫系统为主线,对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发展历史、特征、相互作用等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高成江教授详细绍了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相关模式识别受体的特点及其信号转导通路,高成江教授介绍了天然免疫系统中Toll-like receptors、Nod-like receptors、RIG-I-like receptors、Intracellular DNA receptors、C-type lectin receptors等五类关模式识别受体在参与天然免疫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最后,高成江教授结合自己实验室的研究,介绍了泛素化对天然免疫的调节。他详细介绍了E3泛素连接酶TRIM31调控RNA病毒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以及RNF128、TRIM26等泛素化分子对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免疫学研究室主任王希良教授做了题为“抗感染免疫防治策略”精彩的报告。教授首先介绍了抗感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接下来教授详细讲解了免疫预防的发展史,重点介绍了疫苗的发展史,教授指出疫苗发展史是人类与疾病斗争历史,到目前为止疫苗主要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组份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并对每种疫苗的特性与优缺点做了详细的介绍,教授指出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进一步推进疫苗的改良与研发,使人类获得更大的受益。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健伟教授做了题为“病毒感染的识别与调控”精彩的报告。王建伟教授从病毒的概念及分类,机体抗病毒的免疫组成,天然免疫中病原分子的模式识别机制,病毒诱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以及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这五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教授指出病毒的逃逸机制存在于机体识别病原体过程的各个方面,并对每一方面做了详细的举例,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泰山医学院教授,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唐华教授做了题为“Modulating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with DC subsets ”精彩的报告。唐华教授介绍了DC细胞的研究历史,详细阐述了DC细胞的特性、分类、发育与功能。教授指出DC细胞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C细胞的分型比较繁琐与混乱,唐华教授详尽系统地介绍了DC的分型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学生们受益匪浅。
       滨州医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姜国胜教授做了题为“白血病定向分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精彩的报告。报告首先以表观遗传学为主线,对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以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RNA调控、遗传印记等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姜国胜教授介绍了白血病的表观遗传学,他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白血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其复杂性。他鼓励同学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将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治疗患者的有效手段。
       国家杰青、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院长马春红教授做了题为“肠肝免疫稳态与慢性肝病”精彩的报告。马春红教授从肠道黏膜免疫、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与治疗)、肠道菌群紊乱与慢性肝病、肝脏免疫微环境与慢性肝病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教授详细讲解了肠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并指出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等发生改变。马春红教授提出对于肝脏疾病,着眼点不应该紧紧局限于肝脏本身的病变,肝脏以外的疾病也会影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比较热的是“肝肠轴”,教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本实验室的工作,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肠道是如何影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同学们受益匪浅。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王青青教授做了题为“Emerging Role of Ubiquitination In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精彩的报告。王青青教授从Innate Immunity ,Ubiquitination, Role of Ubiquitination In regulating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三个方面展开了介绍。王青青教授详细讲解了cGAS,STING这两个重要信号分子的研究历史,对DNA信号通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剖析,并且举例阐述了泛素化修饰在调节抗病毒天然免疫与炎症疾病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最后王青青教授以目前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例为学生们讲述了调节cGAS的E3泛素连接酶和炎症性肠病的相关研究。教授讲解清晰细致,学生们对于固有免疫的研究历史、研究进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高扬教授做了题为“神经免疫调节网络”精彩的报告。报告首先以神经-免疫系统为主线,对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联系等基础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高扬教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神经免疫调节网络的相关学说的发展以及当前仍需解决的问题。高扬教授还结合自己实验室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介绍了其实验室在神经免疫调节网络领域取得的成果。最后,高扬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独立思考、勤于交流,对事物要有敏感性,与大多数人不一样”。
       本届暑期学校是首次到北京以外地区举办,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在课程学习间隙,游览了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名胜古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忙的学习之余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激发了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热情。为期9天的暑期学校生活,在每一位学员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