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2016年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总结
作者:许依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14808 发布时间:2016-08-31
博士生的专业课程外教育是正规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的重点,我们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免疫学会的支持下,依托中国免疫学会强大的师资人才优势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硬件条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于2016年7月1日至10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八大处)举办了“疫苗与抗感染免疫治疗”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
“免疫学暑期学校”项目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年,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本期暑期学校的主题为疫苗与抗感染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项目针对的问题是正规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中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在有效的突出专业研究工作能力的同时,极大的束缚了学生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缩窄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尤其是“无关”知识。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学改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博士生或本专业硕士生设置的高级免疫学专业课程为基础,突出领域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力求实现对现有院校正规博士生教育的有益补充。
项目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组织由院士领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二是围绕主题多角度的展示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结果,拓展学生的专业性思维方式;三是增加学生与专家的个性化交流,促进学生论文研究工作;四是建立跨专业的领域交流平台,为同学们的学术发展提供支撑。
本期暑期学校的45名学员是由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推荐的在校博士生与少数西部院校青年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34个省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涵盖了免疫学基础研究、临床医学、生物制剂等不同领域。暑期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免费食宿。
授课的14位教授是来自全国的从事疫苗与抗感染免疫治疗基础和临床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来自于中国科技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疾控中心、解放军302医院和解放军309医院等单位。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工作报告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疫苗与抗感染免疫治疗相关领域的工作。在介绍专业研究成果的同时,着重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法。教授们广博的专业知识、巧妙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的大家风范深深影响着学员,学员收获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经验和成长过程中的思考。
参与暑期学校授课的教授有田志刚教授、吴玉章教授、才学鹏教授、王福生院士、蔡雪辉教授、彭小忠教授、王晓钧教授、高扬教授、程小星教授、张毓教授、黄波教授、冯健男教授、王恒教授、邵一鸣教授。
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田志刚教授做了题为“区域免疫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宏观角度描述了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研究的意义、前瞻性和局限性。二是以NK细胞为主线,对NK细胞的发育、分化、分布、识别机制、表型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三是对肝脏固有的NK细胞进行了表型及功能分析,描述了NK抑制性受体TIGIT在肝脏免疫耐受的维持及其损伤修复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报告着重提出NK细胞不仅是天然免疫的核心细胞,而且在适应性免疫中可能存在类似记忆性的NK细胞。田志刚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正在开展基于NK细胞特性的肿瘤免疫生物治疗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人类NK细胞系,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田志刚教授的报告将区域免疫学与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生物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整体上提高了对区域免疫学和NK细胞的认知。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吴玉章教授做了题为“疫苗学的进展与挑战”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免疫学和疫苗的历史,指出免疫学最早是始于疫苗的研发与使用,从人类应用疫苗战胜天花等疾病谈起,回顾了疫苗研究的历史。然后谈到现在疫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面临的共性科学问题,包括T细胞不齐应答,TCR库缩窄,TCR个体特异性影响和免疫偏移等,接着吴教授从疫苗,抗原,佐剂和效益等谈到疫苗的发展趋势和重大科学问题。最后介绍了自己课题组有关的研究,包括如何筛选与预测新抗原表位,确认保护性免疫应答(repertoire)以及抗原表位的输送,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疫苗发展与历史的基础上对有关最新的研究进展直观的认识。
兰州兽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才学鹏教授做了题为“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口蹄疫疫苗的历史进程,疫苗类型的演变,从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到弱毒活疫苗,再到细胞培养的灭活疫苗。接着报告介绍了全球口蹄疫疫情的分布和严重程度,以及口蹄疫在我国的分布和疫苗研究历程。报告指出我国口蹄疫新发疫情不断,我国在按照OIE强制要求推行的口蹄疫控制路径进行疫情控制。然后才学鹏教授介绍了口蹄疫新型疫苗研究的进展,并展示了自己正在研究的单质粒病毒拯救系统的成果。最后谈到了口蹄疫疫苗如何产业化的问题。整场报告气氛活跃,才教授幽默风趣,同学们在口蹄疫疫苗方面收获良多。
解放军第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教授作了题为“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的免疫机制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病毒与疾病的关系,从丙肝的发现与治愈谈及HIV与疾病及艾滋病的治疗。详细介绍了HIV的病毒,免疫学特点和机制,新型免疫治疗技术及功能性治愈;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耗竭机制及治疗策略,包括ART,HART,CART和HAART等。接着报告指出艾滋病免疫治疗的难题,即免疫重建失败和综合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福生教授团队采用同种异体过继细胞免疫疗法成功缓解患者的感染和高热,达到功能性治愈。报告的第二部分是乙肝的治疗,首先简单介绍中国肝病的负担及国际影响。与急性肝炎引起的免疫应答特点相反,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免疫处于抑制状态,提出免疫恢复的爬坡假说来描述治疗中的免疫学变化。报告提出乙肝治疗需要创新构思,免疫疗法可以正本清源。报告最后谈到了科研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整个报告内容丰富,知识全面,思路新颖,发人深省。学生们也积极提问,气氛活跃。
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兽医协会兽医实验室检测分会副会长蔡雪辉教授做了题为“猪‘神秘病’的历史回顾及其疫苗的研究概况”的报告,系统介绍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基本特征、致病机制、感染症状,阐释了经典PRRSV与高致病性PRRSV变异株感染之前的区别与联系,并详细讲解了经典兽医学疫苗的研究思路。最后,蔡教授还与大家讨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不负时代重托,勇于创新。整场报告气氛活跃,大家积极热情交流讨论,获益良多。
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彭小忠教授做了题为“寨卡病毒感染与防治”的报告。彭老师系统介绍了寨卡病毒结构特征、传播途径及其对人体造成的疾病与危害,并以寨卡病毒为例,探讨了针对新型病毒感染与相关疫苗研制的研究思路,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现实科研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使大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国家首届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专家、OIE马传染性贫血参考实验室主任、全国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青年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动物病研究室副主任、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晓钧教授做了题为“慢病毒的致弱于疫苗研究”的报告。介绍了逆转录病毒的研究史,并以马传贫疫苗的研发为例,介绍了经典的疫苗制备路线,还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经验,以APOBEC3G对病毒致弱过程的影响,说明了天然免疫限制分子在跨物种致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王教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老一辈科学家——沈荣显院士的科研生涯,以沈院士的经历激励我们年轻的科研人员时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脚踏实地,加倍努力,勇于直面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为祖国新时代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高扬教授做了题为“初步社会的自我设计”的报告。高教授向同学们详细阐述了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素质、如何选择正确的科学方向、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的多种选择。对同学们科研之路上的种种困难答疑解惑。高教授的报告有助于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科研态度,为未来步入科研岗位打下基础。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863 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军医进修学院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小星教授做了题为“结核防治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发病,类型,病理和症状等方面介绍了结核的概况,接着重点介绍了结核的治疗,常用药物和方案,结合耐药的类型,世界分布和演变。然后是结核杆菌的感染机制,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的发展。最后报告着重介绍了结核的疫苗研究,包括初始卡介苗和加强型卡介苗,疫苗研究的方法,机制和进展,其免疫效果和对发病率的影响,以及MALT细胞在疫苗免疫效果中发挥的作用。报告使学生加强了对结核发病和治疗的认识,引发有关疫苗研发的各种思考。
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张毓教授做了题为“T细胞发育晚期事件”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胸腺发育中细胞的定向迁移和重要事件,Notch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以及T细胞趋异分化的现象。然后详细介绍了T细胞发育中TCR基因重排,前T细胞的β选择,MHC限制性和阳性选择,免疫耐受与克隆清除等内容。接着张毓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在T细胞发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Relb,Traf6,Aire,SIPI和PRAK等分子在SP细胞或nTreg发挥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整个报告内容翔实,思路新颖,不仅让学生重温T细胞发育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系副主任黄波教授做了题为“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 a road to cancer therapy”的报告。报告首先简单介绍了肿瘤来源的microparticles的特点,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作为肿瘤药物治疗递载方法的研究成果。接着详细介绍了T细胞识别抗原-MHC复合物的过程。首先是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在识别和加工方面的区别,然后是抗原的递呈,最终形成抗原-MHC复合物与TCR结合,强调了第三信号的重要性。然后报告重点介绍了TCR的基因重排,T细胞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等T细胞发育的内容,以及各个环节对应肿瘤免疫可能发生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理解肿瘤免疫。整场报告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从肿瘤细胞外泌体到抗肿瘤免疫再到T细胞发育和抗原识别,思路新颖跳跃,不仅带学生复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以独特的思路启发有关肿瘤免疫的思考,让学生受益匪浅。
北京市科技新星、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冯健男教授做了主题为“抗体分子合理设计与优化”的报告。冯教授首先介绍了抗体的基础知识以及治疗性抗体研发的历史与重要里程碑事件。然后他结合自己多年在抗体领域研究的具体实例,分别从抗体分子结构、依托抗体结构优化抗体、抗体分子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几个方面详细讲解了计算机辅助分子模拟技术在抗体优化中的应用,并与同学们就治疗性抗体临床应用耐药现象进行了讨论,对同学们启发很大。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党委书记、代所长王恒教授做了题为“人工重组多表位恶性疟疾疫苗研究进展”的报告。王教授简述了全球疟疾的流行趋势与控制情况,联系疟原虫感染人体的生活史与产生病理损伤的特性,介绍了针对疟原虫不同生活期以及不同病原体反应类型的疫苗的研究思路,并进一步与同学们探讨了新型佐剂开发需要注意的实际问题。王恒教授还对同学们的科研实践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她强调作为科研工作者除了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外,还要时刻对于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保持客观冷静的分析,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及时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王教授干练直爽的行事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在同学中反响热烈。
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CAVI)发起人之一邵一鸣教授做了题为“慢病毒疫苗研制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邵教授介绍了慢病毒研究的发展史及其在病毒宿主体内生活史的特点,结合疫苗技术发展史和动物慢病毒疫苗研发的历史与进展,简述了HIV疫苗的研发思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使大家受益匪浅。
暑期学校学习期间,组织学员参观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美丽的古朴的协和医学院校园,饱含丰富底蕴的协和校史展览,使同学们对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使大家感受到了在国家科技部、卫计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所建立的先进的实验技术支撑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仪器中心拥有最先进的生命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可为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进行一系列样品制备、纯化、分析、检测和鉴定等实验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在科研方面,试图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到整体水平,从基础到临床,以系统整合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及可能的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策略,以及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这次的参观活动大大增加了同学们对北京协和医学院科学大家的敬仰,对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氛围和硬件环境的向往。
在课程学习间隙,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劳逸结合的学习和工作,还组织学员参观游览了居庸关长城,让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首都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大家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放松了身心,锻炼了身体,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更激发了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大展宏图的豪迈激情。
暑期学校的辛勤耕耘,赢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在学习结束后对学员进行了调查问卷中满意率100%。同学们纷纷畅谈各自的感受和收获,对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过程的教师队伍、课程安排、生活条件、教学效果和业余生活都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能把研究生暑期学校继续办下去。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徐耀瑜在反馈意见中写道“学术上,我听到了在专业上很有造诣的十几位大师的讲座,使我对未来科研增添了无比信心。田志刚教授的区域免疫学研究思路,帮助大家拓宽了疾病免疫学研究,应该以更开阔的眼界,来观察自己的研究领域,在传统的内容中加入新研究因素,最后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王福生院士不仅其研究领域的成果让我们赞叹不止,其作为一名医生的医德医术更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免疫学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要和临床结合,要使病人最终受益,才是我们这个专业领域的成功。而高扬老师的一席话,除让我们醍醐灌顶以外,剩下的就是些许惭愧和内疚。我们年轻人过多的着眼于自己那狭小的研究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积极的发现教授们思考问题的独特之处,没有开动大脑去和讲者互动,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上。我要按照这个标准,使以后的科研和生活有所改变。”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同学韩殿鹏表示,“暑期学校的课程请来的都是免疫学界领域的首席专家和大牛,虽然彼此做的领域都不尽相同,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望尘莫及,但是从他们认真准备的课件上,和耐心的教学态度上能深刻的体会到他们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对待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也能深刻地体会到各位专家对我们这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寄予的深切厚望,每每心念至此,感觉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由此更加鞭笞我们前进,才不枉各位专家和免疫学会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清除机体突变细胞的系统科学,研究领域涉及生命的发生与发育、机体内外环境平衡、机体防御机制、老化等重要生命科学问题。免疫因素与肿瘤、器官移植、心脑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免疫学研究为上述疾病的预警、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并可能成为最终解决防治上述疾病的重要策略与方法的来源。1880年巴斯德发现获得性免疫现象开创现代免疫学至今已有130多年,现代免疫学始终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前沿学科之一。以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诺贝尔奖为标志,在诺贝尔奖设立的100余年的历史中,因免疫学相关领域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的就有18次,24人。面对快速发展的肿瘤免疫生物治疗领域对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本次举办的暑期学校将传递领域前沿信息与人才队伍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生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对免疫相关领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从长远效果预测,本次暑期学校将是一次探讨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之道的很好的尝试。
“免疫学暑期学校”项目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年,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本期暑期学校的主题为疫苗与抗感染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项目针对的问题是正规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中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在有效的突出专业研究工作能力的同时,极大的束缚了学生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缩窄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尤其是“无关”知识。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学改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博士生或本专业硕士生设置的高级免疫学专业课程为基础,突出领域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力求实现对现有院校正规博士生教育的有益补充。
项目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组织由院士领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二是围绕主题多角度的展示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结果,拓展学生的专业性思维方式;三是增加学生与专家的个性化交流,促进学生论文研究工作;四是建立跨专业的领域交流平台,为同学们的学术发展提供支撑。
本期暑期学校的45名学员是由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推荐的在校博士生与少数西部院校青年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34个省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涵盖了免疫学基础研究、临床医学、生物制剂等不同领域。暑期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免费食宿。
授课的14位教授是来自全国的从事疫苗与抗感染免疫治疗基础和临床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来自于中国科技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疾控中心、解放军302医院和解放军309医院等单位。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工作报告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疫苗与抗感染免疫治疗相关领域的工作。在介绍专业研究成果的同时,着重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法。教授们广博的专业知识、巧妙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的大家风范深深影响着学员,学员收获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经验和成长过程中的思考。
参与暑期学校授课的教授有田志刚教授、吴玉章教授、才学鹏教授、王福生院士、蔡雪辉教授、彭小忠教授、王晓钧教授、高扬教授、程小星教授、张毓教授、黄波教授、冯健男教授、王恒教授、邵一鸣教授。
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田志刚教授做了题为“区域免疫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宏观角度描述了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研究的意义、前瞻性和局限性。二是以NK细胞为主线,对NK细胞的发育、分化、分布、识别机制、表型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三是对肝脏固有的NK细胞进行了表型及功能分析,描述了NK抑制性受体TIGIT在肝脏免疫耐受的维持及其损伤修复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报告着重提出NK细胞不仅是天然免疫的核心细胞,而且在适应性免疫中可能存在类似记忆性的NK细胞。田志刚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正在开展基于NK细胞特性的肿瘤免疫生物治疗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人类NK细胞系,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田志刚教授的报告将区域免疫学与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生物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整体上提高了对区域免疫学和NK细胞的认知。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吴玉章教授做了题为“疫苗学的进展与挑战”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免疫学和疫苗的历史,指出免疫学最早是始于疫苗的研发与使用,从人类应用疫苗战胜天花等疾病谈起,回顾了疫苗研究的历史。然后谈到现在疫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面临的共性科学问题,包括T细胞不齐应答,TCR库缩窄,TCR个体特异性影响和免疫偏移等,接着吴教授从疫苗,抗原,佐剂和效益等谈到疫苗的发展趋势和重大科学问题。最后介绍了自己课题组有关的研究,包括如何筛选与预测新抗原表位,确认保护性免疫应答(repertoire)以及抗原表位的输送,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疫苗发展与历史的基础上对有关最新的研究进展直观的认识。
兰州兽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才学鹏教授做了题为“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口蹄疫疫苗的历史进程,疫苗类型的演变,从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到弱毒活疫苗,再到细胞培养的灭活疫苗。接着报告介绍了全球口蹄疫疫情的分布和严重程度,以及口蹄疫在我国的分布和疫苗研究历程。报告指出我国口蹄疫新发疫情不断,我国在按照OIE强制要求推行的口蹄疫控制路径进行疫情控制。然后才学鹏教授介绍了口蹄疫新型疫苗研究的进展,并展示了自己正在研究的单质粒病毒拯救系统的成果。最后谈到了口蹄疫疫苗如何产业化的问题。整场报告气氛活跃,才教授幽默风趣,同学们在口蹄疫疫苗方面收获良多。
解放军第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教授作了题为“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的免疫机制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病毒与疾病的关系,从丙肝的发现与治愈谈及HIV与疾病及艾滋病的治疗。详细介绍了HIV的病毒,免疫学特点和机制,新型免疫治疗技术及功能性治愈;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耗竭机制及治疗策略,包括ART,HART,CART和HAART等。接着报告指出艾滋病免疫治疗的难题,即免疫重建失败和综合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福生教授团队采用同种异体过继细胞免疫疗法成功缓解患者的感染和高热,达到功能性治愈。报告的第二部分是乙肝的治疗,首先简单介绍中国肝病的负担及国际影响。与急性肝炎引起的免疫应答特点相反,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免疫处于抑制状态,提出免疫恢复的爬坡假说来描述治疗中的免疫学变化。报告提出乙肝治疗需要创新构思,免疫疗法可以正本清源。报告最后谈到了科研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整个报告内容丰富,知识全面,思路新颖,发人深省。学生们也积极提问,气氛活跃。
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兽医协会兽医实验室检测分会副会长蔡雪辉教授做了题为“猪‘神秘病’的历史回顾及其疫苗的研究概况”的报告,系统介绍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基本特征、致病机制、感染症状,阐释了经典PRRSV与高致病性PRRSV变异株感染之前的区别与联系,并详细讲解了经典兽医学疫苗的研究思路。最后,蔡教授还与大家讨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不负时代重托,勇于创新。整场报告气氛活跃,大家积极热情交流讨论,获益良多。
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彭小忠教授做了题为“寨卡病毒感染与防治”的报告。彭老师系统介绍了寨卡病毒结构特征、传播途径及其对人体造成的疾病与危害,并以寨卡病毒为例,探讨了针对新型病毒感染与相关疫苗研制的研究思路,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现实科研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使大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国家首届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专家、OIE马传染性贫血参考实验室主任、全国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青年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动物病研究室副主任、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晓钧教授做了题为“慢病毒的致弱于疫苗研究”的报告。介绍了逆转录病毒的研究史,并以马传贫疫苗的研发为例,介绍了经典的疫苗制备路线,还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经验,以APOBEC3G对病毒致弱过程的影响,说明了天然免疫限制分子在跨物种致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王教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老一辈科学家——沈荣显院士的科研生涯,以沈院士的经历激励我们年轻的科研人员时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脚踏实地,加倍努力,勇于直面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为祖国新时代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高扬教授做了题为“初步社会的自我设计”的报告。高教授向同学们详细阐述了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素质、如何选择正确的科学方向、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的多种选择。对同学们科研之路上的种种困难答疑解惑。高教授的报告有助于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科研态度,为未来步入科研岗位打下基础。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863 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军医进修学院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小星教授做了题为“结核防治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从发病,类型,病理和症状等方面介绍了结核的概况,接着重点介绍了结核的治疗,常用药物和方案,结合耐药的类型,世界分布和演变。然后是结核杆菌的感染机制,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的发展。最后报告着重介绍了结核的疫苗研究,包括初始卡介苗和加强型卡介苗,疫苗研究的方法,机制和进展,其免疫效果和对发病率的影响,以及MALT细胞在疫苗免疫效果中发挥的作用。报告使学生加强了对结核发病和治疗的认识,引发有关疫苗研发的各种思考。
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张毓教授做了题为“T细胞发育晚期事件”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胸腺发育中细胞的定向迁移和重要事件,Notch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以及T细胞趋异分化的现象。然后详细介绍了T细胞发育中TCR基因重排,前T细胞的β选择,MHC限制性和阳性选择,免疫耐受与克隆清除等内容。接着张毓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在T细胞发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Relb,Traf6,Aire,SIPI和PRAK等分子在SP细胞或nTreg发挥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整个报告内容翔实,思路新颖,不仅让学生重温T细胞发育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系副主任黄波教授做了题为“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 a road to cancer therapy”的报告。报告首先简单介绍了肿瘤来源的microparticles的特点,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作为肿瘤药物治疗递载方法的研究成果。接着详细介绍了T细胞识别抗原-MHC复合物的过程。首先是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在识别和加工方面的区别,然后是抗原的递呈,最终形成抗原-MHC复合物与TCR结合,强调了第三信号的重要性。然后报告重点介绍了TCR的基因重排,T细胞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等T细胞发育的内容,以及各个环节对应肿瘤免疫可能发生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理解肿瘤免疫。整场报告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从肿瘤细胞外泌体到抗肿瘤免疫再到T细胞发育和抗原识别,思路新颖跳跃,不仅带学生复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以独特的思路启发有关肿瘤免疫的思考,让学生受益匪浅。
北京市科技新星、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冯健男教授做了主题为“抗体分子合理设计与优化”的报告。冯教授首先介绍了抗体的基础知识以及治疗性抗体研发的历史与重要里程碑事件。然后他结合自己多年在抗体领域研究的具体实例,分别从抗体分子结构、依托抗体结构优化抗体、抗体分子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几个方面详细讲解了计算机辅助分子模拟技术在抗体优化中的应用,并与同学们就治疗性抗体临床应用耐药现象进行了讨论,对同学们启发很大。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党委书记、代所长王恒教授做了题为“人工重组多表位恶性疟疾疫苗研究进展”的报告。王教授简述了全球疟疾的流行趋势与控制情况,联系疟原虫感染人体的生活史与产生病理损伤的特性,介绍了针对疟原虫不同生活期以及不同病原体反应类型的疫苗的研究思路,并进一步与同学们探讨了新型佐剂开发需要注意的实际问题。王恒教授还对同学们的科研实践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她强调作为科研工作者除了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外,还要时刻对于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保持客观冷静的分析,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及时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王教授干练直爽的行事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在同学中反响热烈。
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CAVI)发起人之一邵一鸣教授做了题为“慢病毒疫苗研制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邵教授介绍了慢病毒研究的发展史及其在病毒宿主体内生活史的特点,结合疫苗技术发展史和动物慢病毒疫苗研发的历史与进展,简述了HIV疫苗的研发思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使大家受益匪浅。
暑期学校学习期间,组织学员参观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美丽的古朴的协和医学院校园,饱含丰富底蕴的协和校史展览,使同学们对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使大家感受到了在国家科技部、卫计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所建立的先进的实验技术支撑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仪器中心拥有最先进的生命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可为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进行一系列样品制备、纯化、分析、检测和鉴定等实验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在科研方面,试图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到整体水平,从基础到临床,以系统整合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及可能的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策略,以及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这次的参观活动大大增加了同学们对北京协和医学院科学大家的敬仰,对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氛围和硬件环境的向往。
在课程学习间隙,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劳逸结合的学习和工作,还组织学员参观游览了居庸关长城,让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首都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大家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放松了身心,锻炼了身体,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更激发了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大展宏图的豪迈激情。
暑期学校的辛勤耕耘,赢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在学习结束后对学员进行了调查问卷中满意率100%。同学们纷纷畅谈各自的感受和收获,对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过程的教师队伍、课程安排、生活条件、教学效果和业余生活都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能把研究生暑期学校继续办下去。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徐耀瑜在反馈意见中写道“学术上,我听到了在专业上很有造诣的十几位大师的讲座,使我对未来科研增添了无比信心。田志刚教授的区域免疫学研究思路,帮助大家拓宽了疾病免疫学研究,应该以更开阔的眼界,来观察自己的研究领域,在传统的内容中加入新研究因素,最后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王福生院士不仅其研究领域的成果让我们赞叹不止,其作为一名医生的医德医术更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免疫学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要和临床结合,要使病人最终受益,才是我们这个专业领域的成功。而高扬老师的一席话,除让我们醍醐灌顶以外,剩下的就是些许惭愧和内疚。我们年轻人过多的着眼于自己那狭小的研究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积极的发现教授们思考问题的独特之处,没有开动大脑去和讲者互动,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上。我要按照这个标准,使以后的科研和生活有所改变。”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同学韩殿鹏表示,“暑期学校的课程请来的都是免疫学界领域的首席专家和大牛,虽然彼此做的领域都不尽相同,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望尘莫及,但是从他们认真准备的课件上,和耐心的教学态度上能深刻的体会到他们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对待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也能深刻地体会到各位专家对我们这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寄予的深切厚望,每每心念至此,感觉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由此更加鞭笞我们前进,才不枉各位专家和免疫学会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清除机体突变细胞的系统科学,研究领域涉及生命的发生与发育、机体内外环境平衡、机体防御机制、老化等重要生命科学问题。免疫因素与肿瘤、器官移植、心脑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免疫学研究为上述疾病的预警、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并可能成为最终解决防治上述疾病的重要策略与方法的来源。1880年巴斯德发现获得性免疫现象开创现代免疫学至今已有130多年,现代免疫学始终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前沿学科之一。以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诺贝尔奖为标志,在诺贝尔奖设立的100余年的历史中,因免疫学相关领域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的就有18次,24人。面对快速发展的肿瘤免疫生物治疗领域对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本次举办的暑期学校将传递领域前沿信息与人才队伍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生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对免疫相关领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从长远效果预测,本次暑期学校将是一次探讨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之道的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