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免疫学会教学工作研讨会纪要

作者:储以微、于益芝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7104   发布时间:2023-10-10
       由中国免疫学会科普与教学工作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免疫学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免疫学会教学工作研讨会”于2023年10月3日在上海召开。在国庆假期,来自67所综合性大学和医科院校的200名热爱教学的一线教师相聚在一起,热烈讨论中国免疫学的教学思想,曹雪涛院士、吴玉章理事长、熊思东教授等国内知名免疫学教育大家以及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就中国免疫学的教学理念、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思政课程、精品课程、医师资格考试、科普推广等进行了广而深的研讨。


       曹雪涛院士就医学免疫学教学理念做了高屋建瓴的精彩报告,他指出,应该因材施教,不同阶段的教学理念不一样,本科生需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把握免疫学本质和规律,八年制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要加强免疫学与临床的联系,提升临床研究应用能力。而研究生则需要重点掌握免疫学现状和前沿进展,提升高水平科研核心能力。他总结了前几版免疫学统编教材使用的师生反馈情况,结合国内深耕免疫学教学一线的名师大家的宝贵经验并参考国外经典教材以免疫过程为线索的编写逻辑,提出对《医学免疫学》本科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的重大改革设想,按照此设想,将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根本 ,适合“本科生”特定对象,更加注重基础性;以免疫应答的过程为主线,注重整体概念和系统逻辑,更加注重逻辑性;以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为目标,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启发性。相信这一改革理念的实施,将对中国免疫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做了“医学‘根基’教学体系的创构与实践”的精彩报告,他非常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免疫力的问题,对于在教学中以及生活中很多人关心的“免疫力”的含义作了非常精彩的阐释。他也根据陆军军医大学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思考。
       苏州大学熊思东教授做了医学免疫学教学与医师资格考试的精彩报告,他指出教学要为实践服务,临床医学生的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免疫学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是有要求和需求的。他同时提出,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大班上课,有助于学生能听到大师课。同时,与时俱进引用智能方法对实验教学改革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曹雪涛院士(中)、吴玉章教授(右)和熊思东教授(左)

       济宁医学院司传平教授分享了他们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医学免疫学数学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经验;复旦大学储以微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不同学制下的免疫学课程建设与实践经验;海军军医大学于益芝教授根据医学免疫学教材内容的调整,提出了具体的调整举措以及讲授思路;清华大学吴励教授分享了他们的建设一流免疫学课程的经验;南方医科大学吴砂教授介绍了他们免疫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经验;北京大学王月丹教授分享了他们获得的一流本科生线上课程的建设路径与经验;中南大学余平教授就医学免疫学出题思路做了解析;海军军医大学徐胜教授等调研了国内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思路。
       会议还组织了两场生动活泼的圆桌论坛,论坛一的主题是“新医科背景下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曹雪涛、姚智、杨安钢、黄波、张烜、吕凌等教授就医学生到底需要哪些免疫学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综合能力、如何开展临床前免疫相关病例教学、如何争创黄大年式教学团队、MHC限制性的思考等问题做了解析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论坛二的主题是“免疫学教学过程”,由张毓、魏海明、何睿、陈广洁、陈丽华、王青青等教授就免疫学经典发现、经典理论融入教学的最优途径、如何在大体量本科生中开展实验教学、免疫学试题和考核方式的最优组合、免疫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时序和内容安排、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免疫学教学等问题做了解析并提出了他们的独到见解。
      综上,大会报告既有宏观上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大师的思考和探讨,又有细节上对教材建设、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授课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效果呈现和经验交流,还有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思政课程的创建融合等举措。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这是一场内容丰富,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的盛会,受益匪浅,并希望这样的会议定期召开,对全国的免疫学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