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中国免疫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纪要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23100 发布时间:2018-11-19
2018年11月7-10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暨中国免疫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在上海举办。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作为中国免疫学会品牌学术会议,肩负着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免疫学学术水平、不断扩大学术和学会国际化影响力的多重任务。中国免疫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大家庭,2018年迎来了会员人数过万突破。截止到目前,学会的会员总数是10304名,牢牢站在了全球第一大免疫学会的位置,这是中国免疫学蓬勃发展的标志之一,充分显示出了学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此外,学会的英文会刊CMI的影响因子再创新高,达到了7.551分,稳居全球各国免疫学会会刊排名之首。由于学会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中国免疫学会入选了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并获得了一等奖。
学术大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免疫学科技工作者济济一堂,热烈交流、研讨免疫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发现,探讨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本年度的大会在会议组织和设计方面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是会议的吸引力持续加大,大会的参会规模创历史新高。参加本次大会的正式注册代表2318人,大会特邀代表44人,展商代表289人,大会志愿者40人,参会总人数为2691人。
二是特邀大会报告展示了最新学术前沿,为各位代表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大会共组织国内外顶级报告人29位,国外报告人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来自华盛顿大学的Wayne Yokoyama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来自剑桥大学的Andrew McKenzie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日本免疫学会理事长、来自大阪大学的Shimon Sakaguchi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来自哈佛大学的吴皓教授;法国医学院院士、来自法国国立马赛吕米尼免疫中心的Eric Vivier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的施扬教授;2019年国际免疫学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来自哈佛大学的Vijay Kuchroo教授;英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来自帝国理工大学的Peter Openshaw教授;德国免疫学会前理事长、来自基尔大学的Dieter Kabelitz教授;澳大利亚免疫学会理事长、来自沃尔特与伊莉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Susanne Heinzel教授;美国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的韩建博士;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姜宁教授。
国内的顶级特邀报告人包括:南开大学、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曹雪涛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田志刚院士;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冰教授;北京大学张泽民教授;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北京大学蒋争凡教授;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秦晓峰教授;清华大学董晨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烜研究员;陆军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钱友存教授;厦门大学陈兰芬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陈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马瑜婷博士。
他们围绕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表观遗传修饰与固有分子相互作用,NK细胞与胎儿发育,自身免疫与红细胞生成素,单细胞测序追踪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T细胞与肿瘤发生,微生物组与自身免疫病,应激反应与抗肿瘤免疫,巨噬细胞与氧化应激引起的衰老的关系,IL-17家族分子在肠粘膜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检验点等免疫学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三是学术研讨领域广泛,学术交流深入。本次大会设立了包括肿瘤免疫与肿瘤免疫治疗、感染免疫、自身免疫病与过敏性疾病、天然免疫应答的识别与调控等16个分会场。大会从论文投稿中选拔了195篇在分会场做口头报告,组织壁报交流111篇。
作为中国免疫学会加强学术大会国际化的举措之一,大会把国际青年免疫学者论坛做成了常规项目,今年学会为来自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共14位国际青年学者提供差旅资助,为中外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四是会议的组织和会议服务更加完善。大会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的专家教授们完善了大会的顶层设计、全部投稿稿件的审评和报告人与主持人的选定,为确保大会的顺利召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大会充分发挥网上会议服务系统作用,已经完全实现了网上注册参会、缴费、订房等功能。代表们在网上完成注册参会和缴费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将近1400人。
大会各项后勤保障来自于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海军军医大学的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志愿者团队为本次大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次大会同样也得到了企业对免疫学界的有力支持,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有效公司、伯乐生命医学产品有限公司、贝克曼库尔特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46家企业,积极参与并支持了本次学术大会。
明年中国免疫学会将要承办的是第十七届国际免疫学大会,会议地点是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会议时间为10月19日至23日。
大会现场
学术大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免疫学科技工作者济济一堂,热烈交流、研讨免疫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发现,探讨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本年度的大会在会议组织和设计方面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是会议的吸引力持续加大,大会的参会规模创历史新高。参加本次大会的正式注册代表2318人,大会特邀代表44人,展商代表289人,大会志愿者40人,参会总人数为2691人。
曹雪涛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二是特邀大会报告展示了最新学术前沿,为各位代表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大会共组织国内外顶级报告人29位,国外报告人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来自华盛顿大学的Wayne Yokoyama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来自剑桥大学的Andrew McKenzie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日本免疫学会理事长、来自大阪大学的Shimon Sakaguchi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来自哈佛大学的吴皓教授;法国医学院院士、来自法国国立马赛吕米尼免疫中心的Eric Vivier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的施扬教授;2019年国际免疫学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来自哈佛大学的Vijay Kuchroo教授;英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来自帝国理工大学的Peter Openshaw教授;德国免疫学会前理事长、来自基尔大学的Dieter Kabelitz教授;澳大利亚免疫学会理事长、来自沃尔特与伊莉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Susanne Heinzel教授;美国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的韩建博士;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姜宁教授。
大会报告
国内的顶级特邀报告人包括:南开大学、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曹雪涛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田志刚院士;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冰教授;北京大学张泽民教授;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北京大学蒋争凡教授;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秦晓峰教授;清华大学董晨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烜研究员;陆军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钱友存教授;厦门大学陈兰芬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陈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马瑜婷博士。
大会场现场提问
他们围绕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表观遗传修饰与固有分子相互作用,NK细胞与胎儿发育,自身免疫与红细胞生成素,单细胞测序追踪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T细胞与肿瘤发生,微生物组与自身免疫病,应激反应与抗肿瘤免疫,巨噬细胞与氧化应激引起的衰老的关系,IL-17家族分子在肠粘膜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检验点等免疫学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三是学术研讨领域广泛,学术交流深入。本次大会设立了包括肿瘤免疫与肿瘤免疫治疗、感染免疫、自身免疫病与过敏性疾病、天然免疫应答的识别与调控等16个分会场。大会从论文投稿中选拔了195篇在分会场做口头报告,组织壁报交流111篇。
分会场
作为中国免疫学会加强学术大会国际化的举措之一,大会把国际青年免疫学者论坛做成了常规项目,今年学会为来自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共14位国际青年学者提供差旅资助,为中外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四是会议的组织和会议服务更加完善。大会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的专家教授们完善了大会的顶层设计、全部投稿稿件的审评和报告人与主持人的选定,为确保大会的顺利召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大会充分发挥网上会议服务系统作用,已经完全实现了网上注册参会、缴费、订房等功能。代表们在网上完成注册参会和缴费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将近1400人。
大会各项后勤保障来自于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海军军医大学的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志愿者团队为本次大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次大会同样也得到了企业对免疫学界的有力支持,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有效公司、伯乐生命医学产品有限公司、贝克曼库尔特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46家企业,积极参与并支持了本次学术大会。
志愿者合影
明年中国免疫学会将要承办的是第十七届国际免疫学大会,会议地点是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会议时间为10月19日至23日。
上一篇:第十七届国际免疫学大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