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学术大会纪要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8163   发布时间:2006-11-18
       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免疫学学术交流、追踪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并加强继续教育、普及免疫学科的知识,中国免疫学会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免疫学会学术大会。此次大会由江苏大学、江苏省免疫学会承办。经过组委会近一年的精心筹备,于2006年11月4日~6日在江苏省镇江市一泉宾馆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与会代表700余人,盛况空前,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内免疫学专业会议。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668篇,投稿内容涉及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以及免疫预防、免疫技术等多个方面。
       2006年11月4日上午,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学会副理事长金伯泉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大会主席、新产生第五届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曹雪涛教授致开幕辞。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长张学光教授致欢迎辞,江苏大学校长杨继昌,镇江市副市长江里程,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黄组瑚和上届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陈慰峰院士均在开幕式上发言,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



       本次学术大会历时3天,共有五个单元(五个半天),其中三个半天大会报告、两个半天同时进行的12个分会场报告,还有场外交流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做大会报告的是15位国内著名免疫学专家。开幕式后,首先是以下4位院士在大会作了专题报告,陈慰峰院士“肿瘤抗原分子编码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其可能应用”,沈倍奋院士“抗体药物的设计和改造”,饶子和院士“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与蛋白质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曹雪涛院士“免疫识别和免疫调节研究进展”。进行大会报告的其他11位专家也是长期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国内免疫学界著名中青年科学家,他们的报告内容丰富精彩,涉及到目前国内外免疫学方面的热点领域。

       学术会议安排的12个分会场学术报告交流,主题包括:免疫应答调节、细胞免疫学、分子免疫学、感染免疫和过敏、肿瘤免疫、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免疫病理、中医免疫和免疫药理学、抗体和抗体工程、免疫预防、兽医免疫。上述每场主题的学术报告,均安排两位专家作重点较全面的发言,与会者从中了解到近年来免疫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进一步把握发展趋势、明确研究方向。
       本次大会有幸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免疫组负责人吕群燕主任作了题为“免疫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况汇报”的大会报告,报告采用幻灯片的形式总结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在基金申请、重大成就、成果转化、在国内外SCI发表论文等方面的取得可喜成绩,表扬部分研究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成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申请经费和学科发展状况差别较大,免疫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但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免疫学科并不在前列。吕群燕主任语重深长地认为,免疫学界科技人员应不断努力,刻苦钻研,跟踪国际发展趋势,勇于创新。要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不同单位要互相支持,加强合作,迎接免疫学科新一轮大发展的好形势好机遇的到来。
       本次大会得到了中国科协、镇江市政府以及江苏省卫生厅、江苏大学的大力支持。大会还得到国内外多个厂家、公司的赞助。另外,在会议的筹备及举办过程中,还得到省市免疫学会和专业分会的鼎力帮助。
       在学术大会的闭幕式上,曹雪涛教授总结了本次学术会议的情况,他满怀信心地谈到,本次会议是中国免疫学界的一次高水平盛会,开得很成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此次学术大会对我国免疫学的发展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我国免疫学一定要走向世界。今后,每四年一次的学术大会改为每两年一次,要请国外著名专家和跨学科交叉领域专家来大会作报告,扩大我们的眼界,开拓我们的学术领域。明年7月份,将在上海召开首届世界华人免疫学术大会,希望全国免疫学同道们积极参加大会,支持大会的召开。曹雪涛教授最后说,学术大会获得成功举办,我们要深深地感谢江苏省免疫学会、江苏大学的同道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闭幕式上,为学会建立与发展做出突出感谢的老一辈免疫学家杨贵贞、龙振州和崔正言也发了言,他们满怀深情地寄语新一届免疫学会领导班子和与会代表,希望新一届领导班子目光远大、肩负重任,为中国免疫学事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也希望广大免疫学工作者锐意进取,在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