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中国免疫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纪要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668 发布时间:2025-11-19
2025年11月6-9日,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重庆隆重召开。大会成果丰硕,现总结如下七个方面:
一、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
本届大会投稿数量再创新高,共收到论文摘要 1929篇,较去年增长 572篇,增幅达 42%。注册正式代表3115人,连同特邀嘉宾、展商及志愿者,现场参会人数达到 4285人,充分体现了我国免疫学的蓬勃发展与大会的品牌凝聚力。
二、特邀报告引领前沿
国际报告人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Frederick Alt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Tak Mak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Anne O'Garra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马赛免疫中心Bernard Malissen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维也纳医科大学Rudolf Valenta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Geoffrey Smith教授。
国内特邀报告24场,包括:6场院士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的吴玉章教授等领衔);9场免疫学前沿进展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波教授等领衔)以及9场青年学者报告(浙江大学蔡志坚教授等领衔)。
共计30场大会报告,涵盖:不断丰富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性免疫治疗策略、结核病免疫机理、CD28信号非依赖性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诱导、从过敏原分子到过敏症疫苗、痘病毒固有免疫、免疫治疗新靶点新机制新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逻辑门控技术与智能免疫治疗、人体免疫力解码评估干预和重建、ADP-heptose/ALPK1固有免疫通路的机制与功能、肿瘤血管微环境与免疫异质性、从细胞的功能单元理解肿瘤微环境、免疫生物学到医学的转化之路、细胞调控ROS的基本架构等前沿课题。报告中涌现出众多优秀青年学者,展现了我国免疫学后备力量的成长。
三、分会场与壁报交流热烈
学术委员会从近2000篇投稿中评审出 378个口头报告,在 22个分会场展开研讨;另有 403篇壁报交流。今年首次设立“呼吸免疫”投稿专题并取得热烈反响。在“肿瘤免疫识别与逃逸”“免疫代谢”“天然免疫识别与炎症反应”等热点分会场,场场爆满,学术氛围浓厚。
四、特色论坛与特别活动
会前举办 8个专题论坛:港澳论坛、生物力免疫学、免疫老化、肿瘤免疫创新、免疫代谢、心血管免疫、重大疾病免疫细胞治疗、中日韩青年论坛,反响热烈。开幕式特别设立纪念环节,缅怀国际友好人士、著名免疫学家 David Baltimore 教授,由 Frederick Alt 教授回顾其生平。此外,还举办了《医学免疫学》教材与课程建设研讨会、“编辑面对面”活动,促进人才培养与学术成果发表。
五、中国免疫学会学术奖隆重颁发
第十三届中国免疫学会学术奖在开幕式上颁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教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教授和清华大学吴励教授获得了杰出学者奖,浙江大学侯宇博士等10位青年获得了青年学者奖。三位获奖学者发表感言,寄语中国免疫学未来发展。
六、企业支持与合作
本届大会共有82家企业参展及举办卫星会。包括战略合作伙伴:碧迪医疗生物科学;金牌赞助商: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BIOLEGEND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银牌赞助商: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铜牌赞助商:无锡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层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STEMCELL Technologies、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武汉伊莱瑞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丁香园作为常驻合作伙伴,进行了同步宣传与重点采访,进一步提升了大会影响力。
七、组织保障有力
在第九届理事会和第二届监事会领导下,学术委员会与组织委员会精心筹划、统筹安排。重庆市免疫学会和重庆医科大学志愿者团队为现场服务和后勤保障做出突出贡献,确保大会顺利进行。
大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闭幕式上,黄波理事长带领全场回顾精彩瞬间,并诚挚邀请各位代表于 2026年11月再聚长沙,共襄盛会。
一、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
本届大会投稿数量再创新高,共收到论文摘要 1929篇,较去年增长 572篇,增幅达 42%。注册正式代表3115人,连同特邀嘉宾、展商及志愿者,现场参会人数达到 4285人,充分体现了我国免疫学的蓬勃发展与大会的品牌凝聚力。
二、特邀报告引领前沿
国际报告人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Frederick Alt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Tak Mak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Anne O'Garra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马赛免疫中心Bernard Malissen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维也纳医科大学Rudolf Valenta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Geoffrey Smith教授。
国内特邀报告24场,包括:6场院士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的吴玉章教授等领衔);9场免疫学前沿进展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波教授等领衔)以及9场青年学者报告(浙江大学蔡志坚教授等领衔)。
共计30场大会报告,涵盖:不断丰富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性免疫治疗策略、结核病免疫机理、CD28信号非依赖性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诱导、从过敏原分子到过敏症疫苗、痘病毒固有免疫、免疫治疗新靶点新机制新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逻辑门控技术与智能免疫治疗、人体免疫力解码评估干预和重建、ADP-heptose/ALPK1固有免疫通路的机制与功能、肿瘤血管微环境与免疫异质性、从细胞的功能单元理解肿瘤微环境、免疫生物学到医学的转化之路、细胞调控ROS的基本架构等前沿课题。报告中涌现出众多优秀青年学者,展现了我国免疫学后备力量的成长。
三、分会场与壁报交流热烈
学术委员会从近2000篇投稿中评审出 378个口头报告,在 22个分会场展开研讨;另有 403篇壁报交流。今年首次设立“呼吸免疫”投稿专题并取得热烈反响。在“肿瘤免疫识别与逃逸”“免疫代谢”“天然免疫识别与炎症反应”等热点分会场,场场爆满,学术氛围浓厚。
四、特色论坛与特别活动
会前举办 8个专题论坛:港澳论坛、生物力免疫学、免疫老化、肿瘤免疫创新、免疫代谢、心血管免疫、重大疾病免疫细胞治疗、中日韩青年论坛,反响热烈。开幕式特别设立纪念环节,缅怀国际友好人士、著名免疫学家 David Baltimore 教授,由 Frederick Alt 教授回顾其生平。此外,还举办了《医学免疫学》教材与课程建设研讨会、“编辑面对面”活动,促进人才培养与学术成果发表。
五、中国免疫学会学术奖隆重颁发
第十三届中国免疫学会学术奖在开幕式上颁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教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教授和清华大学吴励教授获得了杰出学者奖,浙江大学侯宇博士等10位青年获得了青年学者奖。三位获奖学者发表感言,寄语中国免疫学未来发展。
六、企业支持与合作
本届大会共有82家企业参展及举办卫星会。包括战略合作伙伴:碧迪医疗生物科学;金牌赞助商: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BIOLEGEND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银牌赞助商: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铜牌赞助商:无锡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层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STEMCELL Technologies、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武汉伊莱瑞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丁香园作为常驻合作伙伴,进行了同步宣传与重点采访,进一步提升了大会影响力。
七、组织保障有力
在第九届理事会和第二届监事会领导下,学术委员会与组织委员会精心筹划、统筹安排。重庆市免疫学会和重庆医科大学志愿者团队为现场服务和后勤保障做出突出贡献,确保大会顺利进行。
大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闭幕式上,黄波理事长带领全场回顾精彩瞬间,并诚挚邀请各位代表于 2026年11月再聚长沙,共襄盛会。
上一篇: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