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疫学会第十二届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纪要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182   发布时间:2025-08-25
       2025年7月11-20日,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黑龙江省免疫学会联合承办的“中国免疫学会第十二届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


       7月11日举行开班仪式,出席开幕式并发言的嘉宾有: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教授、黑龙江省免疫学会理事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凌虹教授。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黄波教授首先代表学会,向长期关心与支持免疫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及业界同仁,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向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位学员表达热烈的欢迎。黄波理事长指出,教育、科技与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为贯彻落实党领导下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免疫学会在免疫学领域人才储备与选拔方面持续投入巨大力量,先后推出多个契合基础及临床需求的继续教育项目,其中包括具有党建引领、学会特色的“中国免疫学会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他期待,通过本届暑期学校深入的学员与专家交流,能够进一步拓展学员的专业思维方式、提升科研水平,为今后的学术探索和科研创新注入新动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季勇教授在致辞中,热情欢迎到会的专家和学员,并简要介绍了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当前成就。他讲述了在医学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专家事迹,展现了学校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季勇教授指出,期待通过与中国免疫学会的合作,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协同共赢,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达成深入合作与共同进步。黑龙江省免疫学会理事长凌虹教授在致辞中,感谢中国免疫学会长期以来对地方学会的指导与支持,并表示,希望借此次承办年度重点工作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总会与地方学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黑龙江省免疫学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开幕式后,正式进入授课日程。作为中国免疫学会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特色,每位专家在三个小时的授课时间及进一步答疑的环节中,把一个基础知识及其热点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与学员们充分交流答疑。以下是各位授课专家的主题及简要介绍。
       第一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常委、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张泽民院士,他的授课主题为“解码肿瘤微环境和异质性”。他利用单细胞技术,绘制肿瘤免疫图谱,解析人体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及其临床意义,学员们意识到精准治疗的关键在于对细胞层次的深刻理解。


       第二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储以微教授,她的授课主题为“B细胞及其介导的生物学功能”。储教授系统讲解了B细胞在体液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包括抗体的产生、抗原呈递能力以及在特定免疫微环境中对T细胞活化的协同作用。同时,她还从造血干细胞分化路径入手,解析了B细胞发育的多个阶段及其调控因子,为深入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与B细胞恶性增殖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位专家是清华大学石彦教授,他的授课主题为“天然免疫的触发和效应”,石教授着重介绍了天然免疫向获得性免疫转化的分子机制。此外,对目前教科书的部分内容和图片进行了修正,对获得性免疫的多样性来源以及不同品系小鼠的免疫特点进行详细讲解,对基础性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对后续的正确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监事、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教授,他的授课主题为“二型免疫应答在肺部哮喘与炎症中的作用研究和新机制”。孙教授从Th细胞的发展历史出发,介绍了目前ILC2细胞创新性的工作及前沿进展。此外,孙教授对青年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经验和可行的科研思路,对年轻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位专家是本次暑期学校的党课专家,由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推荐的,来自中国科技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樊春良教授,他与学员交流的主题是“国际形势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樊教授深入分析了国际格局变迁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性影响。他引导大家思考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跨国研究、突破技术封锁,最终实现免疫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第六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熊思东教授,他的授课主题为 “NAV:Where are we from and where shall we go?”他主要讲解了DNA、RNA疫苗以及生物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团队在疫苗方面的工作进展。同时熊教授介绍了关于CVB3的故事和中国科学家在病毒分离培养过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最后,熊教授强调要以本科、硕士的教材为抓手,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巩固学习,有助于学员们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以及实验现象的总结。
       第七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常委、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祁海教授,他的授课主题是“追寻B细胞免疫记忆:从生发中心到大脑神经环路”。祁海教授从问题出发,讲授了如何在问题中找到候选分子,如何聚焦找到靶基因,在免疫细胞中发现差异,在神经系统中发现证据,他的讲述为学员拓宽了思路,提出每个人的科研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领域,要从多角度探索,发现线索,找到可能的信息以及可能的调控途径。
       第八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常委、吉林大学杨永广教授,他讲授的是移植免疫与异种抑制。杨教授从移植的历史开始介绍移植免疫和异种移植,发现移植的主要机制包括T细胞的反应以及NK细胞MHC-I不兼容与巨噬细胞CD47-SIRPα。他提出,目前我们仍面临临床器官需求大、异种移植困难重重等诸多问题,科研路漫漫,需要大家努力攻克学术难点。
       第九位专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教授,他主要讲授“NK细胞的发育分化与功能”。在肿瘤新抗原难发现,免疫检查点疗法的T细胞耗竭以及免疫检查点疗法缺乏新靶点的背景下,魏教授以解析肿瘤微环境中NK的代谢异常和失能等现象,充分挖掘NK细胞在肿瘤中的应用。此外,魏教授还介绍了NK细胞检测的新方法以及在治疗不孕不育中的应用。
       第十位专家是上海交通大学王宏林教授,他以白癜风、银屑病为主的疾病模型,讲授了他们筛选到的中药乳香的活性分子AKBA的功能研究以及通过化合物的修饰,实现从0到1的、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疗效明确的原创靶点新分子,最终形成了“临床-基础-临床”的研究闭环,对白癜风的治疗实现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王教授用生动的科研故事,启发学员们要从大自然中找答案,以天然产物为基础来探索可能的抑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第十一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常委、天津医科大学周洁教授,她的授课题目是“新生期肠道炎症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她在课堂上从新生儿肠炎的免疫病理损伤的临床数据出发,在生命早期,以新生儿期主要的免疫方式——固有免疫探究其具体机制,介绍了肠道菌群代谢的短链脂肪酸在粘膜免疫的前沿进展。
       第十二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常委、北京大学的蒋争凡教授,他的授课主题是“天然免疫与抗感染抗肿瘤”。他首先回顾了天然免疫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强调了天然免疫在抗感染和抗肿瘤中的关键地位;接着详细介绍了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在抗感染方面,蒋教授分享了天然免疫在抵御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在抗肿瘤方面,蒋教授介绍了天然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监视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他不仅重新梳理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提醒学员们实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实验细节,提出了与预期结果不符合的实验现象的重要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深度探索。
       第十三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常委、北京大学张毓教授,他主要介绍了PD-1阻断疗法在肿瘤中的抵抗机制与解决策略。张教授从抗PD-1治疗抵抗的机制入手,引出中枢免疫衰竭——胸腺退化对其重要影响,并针对PD-1胞内段开发药物增强了抗PD-1免疫治疗的效果。
       第十四位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他的授课主题为“髓系免疫细胞与肿瘤组织微环境塑造”。郑教授重点讲解了髓系免疫细胞(如MDSCs、TAMs)在肿瘤组织微环境中的免疫调控作用,指出这些细胞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表达检查点分子等方式,构建免疫耐受环境,是未来肿瘤免疫干预的新型干预策略和靶点。
       本期暑期学校的最后一位授课专家是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他的授课主题是“T细胞记忆形成”。黄教授讲述了免疫细胞如何发生能量代谢,又是如何通过能量代谢来影响自身免疫功能的科学问题。他的授课特色是从底层逻辑出发,深刻解析相关概念——例如“两个分子为何能配对?”、“何为识别、相互作用?”。通过这样的讲解和引导,为学员们重新去思考和研发打开了思路。


       作为党建特色项目的内容之一,学会组织学员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实践教学。学员们亲身目睹了细菌实验器具、冻伤试验复原场景及万人坑遗址,看到那些被剥夺尊严的生命数据成为最沉重的科学伦理教材,对于抗战历史和医学研究都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学员们认为,作为免疫学研究者,更需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那些玻璃柜中的实验报告与锈蚀的手术刀,无声地拷问着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良知——科学探索的终极目标,永远应是守护而非践踏生命。


       十天的学习和实践给所有学员们带来了全方面的免疫学专业的提升。学员们认为:诸位教授从各自专精领域出发,由宏观肿瘤免疫调控到核心免疫细胞机制解析,再到免疫应答与疾病关联,最终聚焦于免疫治疗转化,并辅以科研战略与国家需求和学科历史与学习之道,为学员们构建起一个立体、完整且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免疫学知识图谱,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思维。学员们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既要扎根基础,深入解析免疫细胞的精细调控;也要紧扣临床,以转化应用为导向。或许,这就是暑期学校最珍贵的馈赠——不仅给予知识,更赋予整合知识、锚定方向的能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