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曹雪涛课题组Immunity报道细胞内精胺靶向JAK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自身免疫
作者:徐贺楠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6723 发布时间:2024-07-17
2024年6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团队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ellular spermine targets JAK signaling to restrain cytokine-mediated autoimmunity(细胞内精胺靶向JAK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自身免疫)”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多胺分子——精胺(spermine)通过直接结合Janus激酶1(Janus kinase 1,JAK1)广谱性地抑制其介导的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及其炎症效应,拓展了人们对免疫代谢物调控的细胞因子应答的认识。
I型干扰素(Interferon type I,IFN-I)的过度产生和激活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有关,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银屑病(Psoriasis)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和响应失调是多种炎症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阐明精确控制IFN-I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和效应的固有机制是免疫学领域亟待探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388201, 32370927)”,“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507400)”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创新工程(2021-I2M-1-017)”的支持下。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精胺可以通过直接结合JAK1蛋白N端结构域阻断JAK1/细胞因子受体互作进而阻断其介导的细胞因子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揭示了多胺类免疫代谢物抑制JAK1介导的I型和II型细胞因子应答发挥免疫抑制与抗炎的作用机制;在小鼠体内应用精胺能够有效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模型的疾病进程;进一步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发现细胞内精胺浓度降低促进了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表达。此外,团队还自行构建合成了新型精胺衍生物SD1,并在多种炎症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模型中证实了该分子的免疫抑制功能,证明其具有广谱免疫抑制与抗炎功能,有望作为新型免疫抑制剂药物进行研发。
该项研究强调了免疫代谢物与细胞因子应答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并首次鉴定了调控细胞干扰素应答的关键免疫代谢物;揭示了精胺靶向抑制JAK1途径激活的关键机制,为相关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提出了靶向精胺代谢途径可作为改善炎症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策略;自行研制了一种潜在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4.05.025
I型干扰素(Interferon type I,IFN-I)的过度产生和激活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有关,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银屑病(Psoriasis)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和响应失调是多种炎症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阐明精确控制IFN-I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和效应的固有机制是免疫学领域亟待探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388201, 32370927)”,“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507400)”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创新工程(2021-I2M-1-017)”的支持下。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精胺可以通过直接结合JAK1蛋白N端结构域阻断JAK1/细胞因子受体互作进而阻断其介导的细胞因子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揭示了多胺类免疫代谢物抑制JAK1介导的I型和II型细胞因子应答发挥免疫抑制与抗炎的作用机制;在小鼠体内应用精胺能够有效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模型的疾病进程;进一步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发现细胞内精胺浓度降低促进了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表达。此外,团队还自行构建合成了新型精胺衍生物SD1,并在多种炎症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模型中证实了该分子的免疫抑制功能,证明其具有广谱免疫抑制与抗炎功能,有望作为新型免疫抑制剂药物进行研发。
该项研究强调了免疫代谢物与细胞因子应答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并首次鉴定了调控细胞干扰素应答的关键免疫代谢物;揭示了精胺靶向抑制JAK1途径激活的关键机制,为相关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提出了靶向精胺代谢途径可作为改善炎症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策略;自行研制了一种潜在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4.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