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中国免疫学会新PI培训班在厦门举办

作者:青工委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9193   发布时间:2023-12-13
       免疫学研究是当今医学发展的前沿阵地,是生物医药国际竞争的核心环节。当前,免疫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免疫组织和免疫器官,而是全方位拓展至全身脏器,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投身于免疫学研究的浪潮中:既有众多青年才俊海外学成归国,搭建免疫学研究实验室,也有本土培养的青年人才纷纷独立组建免疫学相关实验室。面对这一喜人态势,中国免疫学会思考并探索如何服务好、培养好优秀青年免疫学者。在中国免疫学会的倡议下,在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洪波教授精心策划和组织下,2023年12月7-9日,第一期中国免疫学会新PI培训班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新PI培训班是专门为中国免疫学界已经全职到位、在近五年内建立实验室的独立新PI提供团队管理建设和运行等方面经验的短期培训班。此次培训班为第一期,从90多位报名者中,选出29位PI参加本期培训。学员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23所高校、科研院所及其附属医院。


       12月8号的开班仪式由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胡洪波教授主持。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波教授首先代表中国免疫学会致辞,对新PI培训班的设立以及第一期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青工委的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新PI培训班必将为免疫学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助力,为我国免疫学快速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邓贤明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辞,热烈祝贺第一期培训班的举办,同时介绍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悠久历史及其成绩。


      开班仪式结束后,黄波教授作了题为“免疫学青年人才成长-厦门漫谈”的报告。黄波教授以丰子恺为其老师弘一大师作护生画集为引子,从自然界的正、直、平与事物长久性为关联,结合论语的和、礼、忠孝仁义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通过对自己多年来的科研经历的体会,总结出科研的“卖油翁”、“轮扁斫轮”和“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给与会的青年PI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并对在座学员提出的有关科学研究规划、实验室管理和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交流。


       来自于北京大学的蒋争凡教授、清华大学的曾文文教授、厦门大学的陈兰芬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侯春雷教授等针对学员关注的免疫学研究热点和趋势、组织和管理团队、争取竞争性经费、规划学术职业道路、与同行建立合作等主题作专题报告。通过自身科研道路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分享了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及成果。各位报告人与学员进行了深度问答交流,对青年PI们现阶段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提出了可行的应对建议。Nature Cell Biology高级编辑王哲博士介绍了从编辑的角度,介绍了在高水平学术刊物编辑发表论文的流程以及与编辑沟通的技巧。此外,新PI们就自己的研究经历、科研规划以及在实验室初期建设遇到等问题、困惑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在闭幕式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郑世进副院长致闭幕词,并与陈兰芬教授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中国免疫学会新PI培训班是学会响应国家高水平人才建设、促进学科快速发展、满足人才成长需求的新举措。本次培训班反响热烈,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学会将继续开展互动交流的培训班模式,使更多的新PI从中受益,为青年科学家打造交流成长平台,助力中国免疫学高质量发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