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免疫代谢前沿论坛纪要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23260 发布时间:2022-05-19
免疫与代谢的交叉调控是目前生命科学和免疫学的研究热点。为促进我国免疫学特别是在免疫代谢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由中国免疫学会和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免疫代谢前沿论坛(线上)”于2022年5月15日召开。本次会议由曹雪涛院士、吴玉章教授倡议,邀请了我国免疫代谢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突出原创性成果的中青年免疫学者,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斌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王迪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江鹏教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邱义福研究员、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洪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邹强研究员等做专题学术报告,研讨最新前沿进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专家报告内容涉及免疫代谢领域的最新前沿和进展,包括炎症、感染和肿瘤的代谢重塑和分子机制、免疫细胞发育及功能的代谢调控机制、免疫相关疾病的代谢靶点及通路、代谢组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前沿领域。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可免费参加会议,参会者随时进入线上会场获取会议报告信息,并可在每次报告的最后时段和专家进行讨论。经统计,本次会议直播的总点击量25012次,参加会议人数达到17072人。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主持人、专家与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达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针对T细胞如何处理ROS促进记忆、发育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糖原一直被认为在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黄波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表明,胞浆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1通过调节氧化还原稳态来控制CD8+记忆T(Tmem)细胞的形成和稳态,进而参与调控糖原代谢。该研究中揭示了CD8+ Tmem细胞中,酮生成作为一种不寻常的代谢途径,连接了T细胞记忆发育所需的表观遗传修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斌教授围绕无菌性炎症中的代谢感应和调控介绍了危险识别受体NLRP3在代谢性炎症中的作用,以及新型危险识别受体通过感应细胞死亡相关代谢产物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和机制。该课题组长期以来针对固有免疫识别、活化和炎症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及代谢-免疫互作机制取得了创新性原创成果。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江鹏副教授主要围绕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中尿素循环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了报告。该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尿素循环代谢途径在肿瘤增殖和炎症反应中的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细胞,特别是p53缺失或突变的肿瘤细胞,具有异常高的尿素循环途径的代谢活性,尿素循环途径的增加增强了这些肿瘤细胞代谢氨和合成多胺的能力,从而促进了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邱义福研究员课题组长期以来主要针对代谢应激的细胞分子机制及其生理功能开展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开发防治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新策略。该课题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中的IRX3作为转录因子,通过TLR4-JNK1/2-IRX3信号通路直接促进炎症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导致肥胖及相关代谢炎症疾病的发生。而且,该研究还首次鉴定到LPS调控的IRX3蛋白泛素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为深入了解IRX3的蛋白功能及肥胖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线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邹强研究员课题组主要围绕肿瘤免疫的糖代谢调控,解析调控T细胞介导肿瘤免疫的糖代谢通路以及揭示代谢产物影响肿瘤免疫的分子机理等展开研究。该课题组以活性氧感应蛋白为切入点,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活性氧诱导去类泛素化酶SENP7的细胞核/质转位,维持效应性CD8+ T细胞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及其介导的抗肿瘤功能。该研究成果为理解氧化应激与肿瘤免疫相互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多娇研究员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感染或者肿瘤中免疫代谢调控机制及干预靶点的研究。干扰素的产生是机体发挥抗病毒免疫,抵御外来病原感染的重要保障。该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干扰素应答基因ISG15除了具有抗病毒防御作用之外,还发现其在T细胞免疫代谢调节中具有新功能。
浙江大学免疫所王迪教授主要围绕免疫代谢展开深入讨论。该课题组发现LPS刺激巨噬细胞可使其糖酵解支路包括磷酸戊糖途径和丝氨酸合成途径,以及丝氨酸、甘氨酸、一碳代谢迅速增强。机制研究发现LPS介导的SAM累积特异性增强组蛋白甲基化修饰H3K36me3的发生,进而通过表观调控促进IL-1β等炎症因子的转录表达。HDAC3缺失的巨噬细胞有着更强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水平。在构建HDAC3髓系条件性敲除小鼠中发现这些小鼠在急性和慢性炎症模型中均明显缓解了炎症的发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洪波研究员以T细胞/天然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中信号传导以及分子调节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课题组构建了人类早期T淋巴细胞和ILC发育的单细胞转录图,定义了胚胎期T细胞来源异质性和早期发育事件。在ILC发育方面,该课题组解析了ILC亚群异质性和组织分布和ILC前体细胞的增殖特征。并在单细胞水平上解析了胸腺衰老和T细胞发育在衰老过程的动态变化。
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研究员主要围绕基于代谢组学与多组学技术研发的代谢重塑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胡泽平研究员课题组长期聚焦突破现有代谢组学的技术瓶颈,致力于发展超灵敏、高精准、单细胞的前沿代谢组学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多组学大数据整合策略,并以此来阐释生理和疾病的代谢重塑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该课题组将这些前沿技术应用于胚胎早期发育,以及多种肿瘤、病毒性传染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的代谢重塑研究,揭示了其代谢异常的功能及分子调控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和新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童雪梅教授针对磷酸戊糖途径通过整合代谢和表观遗传来调控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观点。该课题组的研究揭示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PPP)在调控Treg细胞中糖、脂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平衡、维持代谢物依赖的表观遗传修饰和功能基因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在Treg细胞中敲除PPP的代谢酶—转酮醇酶(TKT),小鼠发生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刘娟教授主要围绕树突状细胞迁移的表观代谢交叉调控机制研究进行深入讨论。该研究发现了一条新的lncRNA lnc-Dpf3在DC迁移及其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中发挥关键性调控作用。利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测序等证实,lnc-Dpf3能够负反馈抑制CCR7介导的HIF-1α活化及糖酵解基因LDHA表达,从而抑制DC的糖酵解水平,最终负向调控CCR7介导的DC迁移和炎症反应。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与代谢的交叉调控在天然免疫应答及炎症中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和探索疾病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松教授针对Th17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该课题组通过多组学技术,系统性研究了Th17细胞在转录调控、表观遗传、免疫代谢等方面的精细调控机制,建立了新的Th17细胞分化模型,完善了TGF-β调控T细胞功能的基础理论,并为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调控靶点。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可免费参加会议,参会者随时进入线上会场获取会议报告信息,并可在每次报告的最后时段和专家进行讨论。经统计,本次会议直播的总点击量25012次,参加会议人数达到17072人。报告内容精彩纷呈,主持人、专家与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达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针对T细胞如何处理ROS促进记忆、发育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糖原一直被认为在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黄波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表明,胞浆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1通过调节氧化还原稳态来控制CD8+记忆T(Tmem)细胞的形成和稳态,进而参与调控糖原代谢。该研究中揭示了CD8+ Tmem细胞中,酮生成作为一种不寻常的代谢途径,连接了T细胞记忆发育所需的表观遗传修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斌教授围绕无菌性炎症中的代谢感应和调控介绍了危险识别受体NLRP3在代谢性炎症中的作用,以及新型危险识别受体通过感应细胞死亡相关代谢产物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和机制。该课题组长期以来针对固有免疫识别、活化和炎症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及代谢-免疫互作机制取得了创新性原创成果。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江鹏副教授主要围绕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中尿素循环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了报告。该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尿素循环代谢途径在肿瘤增殖和炎症反应中的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细胞,特别是p53缺失或突变的肿瘤细胞,具有异常高的尿素循环途径的代谢活性,尿素循环途径的增加增强了这些肿瘤细胞代谢氨和合成多胺的能力,从而促进了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邱义福研究员课题组长期以来主要针对代谢应激的细胞分子机制及其生理功能开展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开发防治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新策略。该课题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中的IRX3作为转录因子,通过TLR4-JNK1/2-IRX3信号通路直接促进炎症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导致肥胖及相关代谢炎症疾病的发生。而且,该研究还首次鉴定到LPS调控的IRX3蛋白泛素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为深入了解IRX3的蛋白功能及肥胖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线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邹强研究员课题组主要围绕肿瘤免疫的糖代谢调控,解析调控T细胞介导肿瘤免疫的糖代谢通路以及揭示代谢产物影响肿瘤免疫的分子机理等展开研究。该课题组以活性氧感应蛋白为切入点,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活性氧诱导去类泛素化酶SENP7的细胞核/质转位,维持效应性CD8+ T细胞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及其介导的抗肿瘤功能。该研究成果为理解氧化应激与肿瘤免疫相互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多娇研究员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感染或者肿瘤中免疫代谢调控机制及干预靶点的研究。干扰素的产生是机体发挥抗病毒免疫,抵御外来病原感染的重要保障。该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干扰素应答基因ISG15除了具有抗病毒防御作用之外,还发现其在T细胞免疫代谢调节中具有新功能。
浙江大学免疫所王迪教授主要围绕免疫代谢展开深入讨论。该课题组发现LPS刺激巨噬细胞可使其糖酵解支路包括磷酸戊糖途径和丝氨酸合成途径,以及丝氨酸、甘氨酸、一碳代谢迅速增强。机制研究发现LPS介导的SAM累积特异性增强组蛋白甲基化修饰H3K36me3的发生,进而通过表观调控促进IL-1β等炎症因子的转录表达。HDAC3缺失的巨噬细胞有着更强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水平。在构建HDAC3髓系条件性敲除小鼠中发现这些小鼠在急性和慢性炎症模型中均明显缓解了炎症的发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洪波研究员以T细胞/天然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中信号传导以及分子调节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课题组构建了人类早期T淋巴细胞和ILC发育的单细胞转录图,定义了胚胎期T细胞来源异质性和早期发育事件。在ILC发育方面,该课题组解析了ILC亚群异质性和组织分布和ILC前体细胞的增殖特征。并在单细胞水平上解析了胸腺衰老和T细胞发育在衰老过程的动态变化。
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研究员主要围绕基于代谢组学与多组学技术研发的代谢重塑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胡泽平研究员课题组长期聚焦突破现有代谢组学的技术瓶颈,致力于发展超灵敏、高精准、单细胞的前沿代谢组学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多组学大数据整合策略,并以此来阐释生理和疾病的代谢重塑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该课题组将这些前沿技术应用于胚胎早期发育,以及多种肿瘤、病毒性传染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的代谢重塑研究,揭示了其代谢异常的功能及分子调控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和新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童雪梅教授针对磷酸戊糖途径通过整合代谢和表观遗传来调控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观点。该课题组的研究揭示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PPP)在调控Treg细胞中糖、脂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平衡、维持代谢物依赖的表观遗传修饰和功能基因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在Treg细胞中敲除PPP的代谢酶—转酮醇酶(TKT),小鼠发生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刘娟教授主要围绕树突状细胞迁移的表观代谢交叉调控机制研究进行深入讨论。该研究发现了一条新的lncRNA lnc-Dpf3在DC迁移及其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中发挥关键性调控作用。利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测序等证实,lnc-Dpf3能够负反馈抑制CCR7介导的HIF-1α活化及糖酵解基因LDHA表达,从而抑制DC的糖酵解水平,最终负向调控CCR7介导的DC迁移和炎症反应。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与代谢的交叉调控在天然免疫应答及炎症中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和探索疾病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松教授针对Th17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该课题组通过多组学技术,系统性研究了Th17细胞在转录调控、表观遗传、免疫代谢等方面的精细调控机制,建立了新的Th17细胞分化模型,完善了TGF-β调控T细胞功能的基础理论,并为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调控靶点。
刘娟(海军军医大学免疫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董忠军(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