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学术年会在成都隆重召开

作者:自身免疫分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885   发布时间:2024-10-31
       在金秋十月的宜人气候中,成都迎来了“2024年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学术年会”的盛大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联合承办。开幕式上,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波教授为大会寄语,祝贺会议的召开,并充分肯定了分会取得的多项成绩。他鼓励分会继续肩负使命,迈向卓越,推动自身免疫学科的发展。大会主席栗占国教授和王兰兰教授分别发表致辞,对与会嘉宾和讲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分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期待与专家学者们共同分享科研成果,探讨免疫学的未来方向。


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黄波教授、大会主席栗占国教授及王兰兰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聚焦临床和基础免疫学的最新进展,旨在激发科研创新思维,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自身免疫学科的发展。会议设有主会场及三个分会场,邀请国际和国内嘉宾109位,安排了52场交叉学科讲座,总计1000余人次参会。会议议题引入入胜,听众反响热烈。



       
会议期间,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内容覆盖了风湿免疫、肾病、肿瘤、感染、皮肤、神经及检验等多个领域。从临床诊治的最新进展到检验诊断的前沿技术,从基础研究到新药研发的创新策略,会议促进了多学科间的深入交流。大会特别邀请了K. Kuhn教授、D. Klatzmann教授等国际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谭丽珊、叶丽林、黄波、赵明辉、何菁、傅新元、孙晓麟、莫颖倩、施一、许恒、耿佳、张文彬、李茹、李职秀、贺雪莲、张永辉、王科嘉、龙丽、赵金霞、栗占国、李斌、樊东升、曹霞、廖洁月、张升校、刘毅、仲人前等教授也分别就各自领域的杰出成果做了分享。
       本届年会上,众多自身免疫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了会议主持和作为嘉宾参会,包括栗占国、王兰兰、朱平、陈同辛、周琳、陈捷、孙尔维、闫惠平、范列英、于晓波、欧阳松应、靳洪涛、张烜、游富平、封波、杨静、张缪佳、罗莉、郭建萍、孙晓麟、朱静、郭晓欢、郝洪军、钟超、李永哲、胡凡磊教授等,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及讨论环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会议的学术报告环节精彩纷呈,谭丽珊教授的讲座围绕银屑病关节炎(PsA)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展开,分享了她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叶丽林教授讲述了T细胞记忆与耗竭的机制,研究了耗竭型T细胞对PD-1免疫检查点治疗响应的影响,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黄波教授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效应性T细胞的死亡方式和机制,发现细胞内氨逐渐积累可最终导致T细胞死亡,为异己抗原清除后效应T细胞快速死亡这一基本免疫学现象提供了全新解释。
       随后,赵明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膜性肾病相关的话题,概述了膜性肾病(MN)的机制及治疗,提出抗PLA2R抗体在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何菁教授在“自身免疫疾病临床现状及机遇”的演讲中,分析了自身免疫病的临床现状,并探讨了自身免疫领域未来研究的新机遇。傅新元教授在“从炎症的基础研究到JAK-STAT药物治疗”的演讲中,介绍了JAK-STAT通路的发现历史,阐述了这一通路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晓麟教授围绕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及预警话题,提示可以通过易感基因、共生微生物、代谢产物及表观遗传等方面探究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为免疫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科罗拉多大学的Kristi Kuhn教授发表演讲,题为“Bacterial drivers of autoimmune arthritis”,深入解析了细菌感染如何诱导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发展,并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阐述了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莫颖倩教授则结合临床实践,解读了最新的干燥综合征诊疗指南。
       接下来,施一教授带来了“病毒感染与广谱防御手段”的精彩讲题,全面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复制过程及药物靶点,并详细解析了不同新冠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许恒教授则聚焦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反应标记物研究和临床应用”,深入探讨了药物基因组学在指导用药、精准用药中的应用。这些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
       第三届白介素-2(IL-2)国际会议主席、法国索邦大学的David Klatzmann教授分享了“The promise of IL-2 in 2024”,系统讲述了近年来关于低剂量IL-2的临床研究,并探讨了IL-2在调节免疫系统中的潜力、药物剂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前景。
       四川大学耿佳教授展示了纳米孔技术在多组学数据分析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前景,详细讲解了纳米孔生物传感技术如何结合多组学数据,实现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张文彬教授则分享了细胞因子拓扑结构的改构方法及其在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拓展了细胞因子工程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创新路径。李茹教授介绍了植物小分子汉防己甲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南方科技大学李职秀副教授分享了基于强直性脊柱炎(AS)遗传学特点构建的AS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利于AS早期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管理。贺雪莲研究员讲述了小分子表观遗传沉默抑制剂ESI1的研究进展,该抑制剂能够增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病灶中髓磷脂的产生和髓鞘的形成,从而具有治疗潜能。张永辉教授讲到,肿瘤和病原体产生的“磷抗原”可以像“分子胶水”一样,促进BTN3A1与BTN2A1在靶细胞内部紧密结合,最终激活γδ T细胞,拓宽了我们对免疫学的认知。
       王科嘉教授聚焦如何通过TCR组库筛选出能够识别新冠病毒抗原的TCR序列,并制备TCR-T工程细胞,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临床领域,龙丽教授提到,接受TNFi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仍存在效果欠佳的患者,IL-17A在强直性脊柱炎病理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赵金霞教授介绍了老年性RA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学特征,临床上的达标治疗策略:积极治疗,在应用b/tsDMARSDs时注意评估获益/风险。
       10月13日,聚焦低剂量IL-2(ld-IL-2)临床应用的专题讲座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栗占国教授以“自身免疫病缓解的必由之路”为题作了首场报告。他指出,虽然当前针对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长期缓解率普遍较低,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免疫机制,实现免疫稳态是自身免疫病长期缓解的关键。李斌教授的报告“FOXP3+调节性T细胞与个体化免疫疗法”进一步拓宽了免疫疗法的讨论。在神经性疾病领域,樊东升教授则展示了其团队在ld-IL-2治疗渐冻症方面的研究成果。
       曹霞教授带来了“低剂量IL-2治疗免疫异常亚型孤独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初探”的分享。廖洁月教授则讨论了ld-IL-2在天疱疮和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病中的治疗应用。张升校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免疫微生态相关的话题,概述了自身免疫病与免疫失衡相关,治疗方案应聚焦于免疫平衡,对此其团队构建了药物重定位模型,并且论证了ldIL-2在恢复免疫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刘毅教授就“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演进的免疫机制和临床干预”做了精彩演讲,分享了他在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干预中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仲人前教授则以其丰富的经验,为大家深入讲述了目前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技术临床应用的新进展,助力自身免疫病的早期诊断。
       在闭幕式上,自身免疫分会秘书长李茹教授对本次学术年会进行了总结,对东道主、大会主席王兰兰教授及华西医院团队在会议组织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同时,她讲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自身免疫分会的特色,本次会议盛邀来自风湿、感染、肿瘤、检验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拓了与会者的视野,激发了学术思维的碰撞。未来,自身免疫分会将继续延续这一特色,打造一流的多学科合作与交流平台,并期待下年度学术年会再见!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学术年会圆满闭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