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学术年会纪要

作者:自身免疫分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12680   发布时间:2023-08-21
       中国免疫学会首届自身免疫分会学术年会于2023年7月21日-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协办。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教授为大会寄语,祝贺会议的召开,希望自身免疫分会不负使命,开辟新征程。黄波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致辞,肯定了分会取得的突出成绩和新一届委员会已开展的工作。栗占国主任委员对参会嘉宾及讲者的到会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中国免疫学会及各位委员的大力支持,并对分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本次会议以线下、线上结合形式召开。国内外特邀嘉宾、分会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员及参会人员300余人参加主会场和会前会/专题会议,4万余人通过直播在线参会。会议聚焦临床和基础免疫学领域的前沿进展,旨在开拓创新科研思路,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以促进自身免疫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波教授致辞


自身免疫分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教授致辞

       本次年会涵盖自身免疫病、风湿性疾病、肾病、骨与关节病、肿瘤及感染等诸多研究领域。大会特邀Y. Shoenfeld教授、L. Suresh教授和张帆教授等国外讲者进行了专题讲座。黄波教授、朱平教授、赵明辉教授、曲静教授、周德敏教授、傅阳心教授、何菁教授、郑朝晖教授、胡小玉教授、贾园教授、陆前进教授、张烜教授、魏海明教授、蒋争凡教授、陈鹏教授、刘翠华教授、罗建沅教授和曾辉教授等知名学者也分别就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做了精彩分享。栗占国教授、仲人前教授、朱平教授、王兰兰教授、孙尔维教授、徐沪济教授、孙凌云教授、郭建萍教授、郑文洁教授、李永哲教授、于晓波教授、郭晓欢教授、孙晓麟教授和胡凡磊教授等先后主持会议。

       黄波教授深入浅出地从代谢角度介绍了记忆性T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揭示了记忆性T细胞可以通过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机制,具备了“活得长”及“反应快”的特点,以发挥免疫效应的作用机制。随后,知名自身免疫学家Y.Shoenfeld教授通过EBV病毒和Covid病毒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揭示了病毒通过分子模拟等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可能的触发机制。张帆教授利用单细胞计算组学技术确定了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内的细胞群组成,通过对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pre-RA)进行多组学测序分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因素和疾病预测提供新思路。L. Suresh教授阐明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血清学诊断的困难,并指出SR-A为类风湿关节炎新型标志物,尤其是在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免疫学会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波教授和Y. Shoenfeld教授、张帆教授作大会报告

       朱平教授以羧乙基化修饰产生强直性脊柱炎新生抗原为例,阐述了蛋白质翻译后新修饰在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赵明辉教授发现补体活化级联反应中多个关键点与肾脏相关疾病的表型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提出目前补体相关阻断剂或抗体在治疗肾脏相关疾病中的潜力。曲静教授从细胞衰老为切入点,找到并验证细胞衰老的新特征-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之间的因果关系,创新的提出干预策略来实现延缓衰老。

自身免疫分会副主委朱平教授、赵晓辉教授和曲静教授作大会报告

       周德敏教授讲述了抗原肽嵌合流感病毒作为个体化癌症治疗疫苗的研究成果,在小鼠模型上实现了流感病毒感染治疗肺癌,以及预防黑色素瘤、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向肺部转移的目标,为个体化肿瘤治疗提供新型治疗策略。傅阳心教授构建肿瘤特异性anti-CTLA-4×SIRPα、CLDN18.2-ProIL2、α-PD-1-L-IL-15等融合蛋白,揭示了靶向肿瘤的有效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法。何菁教授从临床问题出发,介绍了低剂量IL-2治疗可以降低SLE患者的感染风险,阐述了低剂量IL-2在感染免疫调节和风湿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双重作用。郑朝晖教授详细解读了《2023 KDIGO狼疮肾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聚焦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狼疮肾炎,传递了狼疮肾炎的最新诊疗理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科学、更系统的管理指导。

周德敏教授、傅阳心教授和何菁教授作大会报告

       胡小玉教授发现心血管常用药物美托洛尔能显著影响IL-6翻译水平显著减少IL-6细胞因子生成,同时不影响CAR-T扩增,为CAR-T治疗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提供安全治疗新思路。陆前进教授介绍了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的皮肤组织病理和临床表型,通过单细胞测序揭示疾病中不同细胞亚群的异质性,并发现相关的表观遗传修饰调控机制,并提出盘状红斑狼疮是独立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假说。张烜教授简要介绍了肠道菌群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提出多种死亡方式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发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通过GPX4的启动子区异常结合CREM转录因子,进而发生铁死亡的机制,为治疗SLE开辟了新的靶点方向。


胡小玉教授、陆前进授和张烜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

       魏海明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组织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并分享了母胎界面稳态和炎症反应的免疫干预的研究新进展。蒋争凡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围绕cGAS-STING信号通路活化的大量工作,阐述了STING“相分离器”负调控天然免疫的机制。陈鹏教授从化学修饰的角度,分享了“正交剪切反应”,“邻近标记化学”等技术,提供了在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的活体环境下标记和解码免疫识别的新型研究方法。刘翠华教授详细讲解了多种蛋白和信号通路在结核分枝杆菌-宿主互作中的调控新机制,提供了新的治疗靶标。

魏海明教授、蒋争凡授和陈鹏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

       罗建沅教授发现LAMTOR1缺失能阻止化疗引起的cGAS在溶酶体中的降解,而cGAS的降解能使T细胞增加并改善PD-1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促进了抗肿瘤免疫。曾辉教授发现机体感染脓毒症后,粒细胞通过直接中和肿瘤坏死因子、发生表观遗传学重编程和生化代谢重编程进行了训练免疫,使机体发生二次脓毒症感染时粒细胞清除病原体的正性作用转变为靶向攻击肺脏组织的负性作用,导致二次感染死亡率高。

刘翠华教授、罗建沅授和曾辉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

       此次临床免疫大会紧跟热点,聚焦学科前沿,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专家围绕免疫学研究最新进展,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的有机结合,为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给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靶标。
       最后,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秘书长李茹教授在闭幕式上对此次年会的精彩内容进行了回顾,代表自身免疫分会对给与精彩演讲的各位专家、热情参与的各位同道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宣布明年年会将于2024年10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召开,期待在明年的年会上,基础和临床研究能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