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作者:临床免疫分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11658 发布时间:2023-01-09
2022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学术年会于2022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协办。大会主席为栗占国教授和仲人前教授。会议聚焦于临床免疫的发展与展望以及临床和基础免疫学领域交叉研究的前沿进展,开拓创新科研思路,搭建相互交流研究平台和提高科研鉴赏能力,促进学科蓬勃发展。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今年会议在线上召开。本次大会盛况空前,大会官网线上直播学习人数高达8.8余万人次。
本次年会报告涵盖感染性免疫、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等诸多研究领域。本次大会特邀19位著名专家学者,包括邵峰院士、黄波教授、李斌教授、张泽民教授、孙凌云教授、范祖森教授、何菁教授、杨念生教授、魏文胜教授、鲁林荣教授、王杨教授、叶华教授、陈玥舟教授、曾泽贤教授、李胜辉教授和徐沪济教授分别进行了报告。大会还特邀余迪教授、David Pisetsky教授和David Klatzmann教授3位外宾讲者分别进行了精彩报告。大会特邀到来自风湿免疫领域的栗占国教授、王兰兰教授、仲人前教授、郭建萍教授、陈同辛教授、周琳教授、曾小峰教授、孙尔维教授、杨念生教授、董凌莉教授、朱平教授和胡凡磊教授主持会议。
大会在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教授和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教授的致词后拉开帷幕。黄波教授介绍了代谢调节T细胞记忆,糖原代谢是生命清除自由基的最基本代谢,并揭示糖原代谢调控记忆性T细胞早期应答反应;邵峰院士介绍了Gasdermin-D作为炎症性Caspase底物来执行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鉴定Gasdermin家族膜打孔蛋白重新定义细胞焦亡,同时不断向抗肿瘤免疫深入研究,开辟了细胞死亡和免疫研究的新方向;余迪教授介绍了Tfh细胞功能调控在疫苗方向新的提示,Tfh细胞的“质”与“量”可以提高抗体效力,Tfh细胞的生存,功能多样性和记忆效益对体液免疫有重要作用。
David Pisetsky教授介绍了anti-DNA抗体与DNA的连接和非常规性连接,总结了anti-DNA抗体在正常和异常免疫的机制研究;李斌教授从“FOXP3+调节性T细胞”入手,介绍了FOXP3蛋白不稳定性、可塑性和组织特异性,引免疫疗法的应用,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张泽民教授通过单细胞溯源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群体,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应答密切相关,为寻找未来免疫疗法的靶点提供新思路;孙凌云教授围绕干细胞与免疫病研究,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CD4+ T细胞分泌IFN-γ,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重大进展;范祖森教授介绍了肠道上皮细胞新亚群Tuft-2细胞通过犁鼻器受体Vmn2r26识别细菌代谢产物导致其活化,参与清除肠道抗病原菌,发挥肠道的免疫防御作用。
何菁教授介绍了免疫监控在风湿免疫病学的探索,依靠免疫监控手段预测低剂量IL-2治疗的有效性,在精准医疗时代下免疫监控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杨念生教授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达标治疗,为红斑狼疮的可控可治提供有效方法;魏文胜教授介绍了环状mRNA疫苗的合成及其在应用中的优势;鲁林荣教授讲述了PP2Ac在Tfh细胞分化调控乃至自身免疫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王杨教授讲述了临床研究设计与评价中需要考虑的统计学因素,并强调临床需要在研究设计中的重要性;David Klatzmann教授讲述了在HCV诱导的血管炎中,调节性T细胞对低剂量白介素-2治疗的反应;叶华教授介绍了2022年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新进展;陈玥舟教授详细讲解了肠道微生物调节抗体的自身反应性,并向大家分享了关于SARS-COV2抗体长效性的免疫学特征;曾泽贤教授介绍了多组学数据与算法的有机结合在肿瘤免疫领域的应用;李胜辉教授阐述了研究微生物病毒组的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病毒组学在自身免疫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徐沪济教授介绍了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致病机理研究,为脊柱关节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标。
此次临床免疫大会紧跟热点,聚焦学科前沿,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专家围绕免疫学研究最新进展,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的有机结合,为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给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靶标。
最后,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秘书长郭建萍教授主持闭幕式并致辞。郭建萍教授对此次年会的精彩内容进行了回顾,并代表临床免疫分会对给与精彩演讲的各位专家、热情参与的各位同道、大力支持的赞助方,以及精心安排的会务组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期待明年的年会上,基础和临床研究能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
大会部分嘉宾合影
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教授和大会主席、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教授分别致辞
本次年会报告涵盖感染性免疫、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等诸多研究领域。本次大会特邀19位著名专家学者,包括邵峰院士、黄波教授、李斌教授、张泽民教授、孙凌云教授、范祖森教授、何菁教授、杨念生教授、魏文胜教授、鲁林荣教授、王杨教授、叶华教授、陈玥舟教授、曾泽贤教授、李胜辉教授和徐沪济教授分别进行了报告。大会还特邀余迪教授、David Pisetsky教授和David Klatzmann教授3位外宾讲者分别进行了精彩报告。大会特邀到来自风湿免疫领域的栗占国教授、王兰兰教授、仲人前教授、郭建萍教授、陈同辛教授、周琳教授、曾小峰教授、孙尔维教授、杨念生教授、董凌莉教授、朱平教授和胡凡磊教授主持会议。
邵峰院士作大会主题演讲
大会在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教授和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教授的致词后拉开帷幕。黄波教授介绍了代谢调节T细胞记忆,糖原代谢是生命清除自由基的最基本代谢,并揭示糖原代谢调控记忆性T细胞早期应答反应;邵峰院士介绍了Gasdermin-D作为炎症性Caspase底物来执行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鉴定Gasdermin家族膜打孔蛋白重新定义细胞焦亡,同时不断向抗肿瘤免疫深入研究,开辟了细胞死亡和免疫研究的新方向;余迪教授介绍了Tfh细胞功能调控在疫苗方向新的提示,Tfh细胞的“质”与“量”可以提高抗体效力,Tfh细胞的生存,功能多样性和记忆效益对体液免疫有重要作用。
中国免疫学会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波教授作大会报告
来自美国Duke University的David Pisetsky教授作大会报告
David Pisetsky教授介绍了anti-DNA抗体与DNA的连接和非常规性连接,总结了anti-DNA抗体在正常和异常免疫的机制研究;李斌教授从“FOXP3+调节性T细胞”入手,介绍了FOXP3蛋白不稳定性、可塑性和组织特异性,引免疫疗法的应用,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张泽民教授通过单细胞溯源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群体,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应答密切相关,为寻找未来免疫疗法的靶点提供新思路;孙凌云教授围绕干细胞与免疫病研究,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CD4+ T细胞分泌IFN-γ,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重大进展;范祖森教授介绍了肠道上皮细胞新亚群Tuft-2细胞通过犁鼻器受体Vmn2r26识别细菌代谢产物导致其活化,参与清除肠道抗病原菌,发挥肠道的免疫防御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何菁教授作大会报告
来自法国Sorbonne University的David Klatzman教授作大会报告
何菁教授介绍了免疫监控在风湿免疫病学的探索,依靠免疫监控手段预测低剂量IL-2治疗的有效性,在精准医疗时代下免疫监控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杨念生教授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达标治疗,为红斑狼疮的可控可治提供有效方法;魏文胜教授介绍了环状mRNA疫苗的合成及其在应用中的优势;鲁林荣教授讲述了PP2Ac在Tfh细胞分化调控乃至自身免疫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王杨教授讲述了临床研究设计与评价中需要考虑的统计学因素,并强调临床需要在研究设计中的重要性;David Klatzmann教授讲述了在HCV诱导的血管炎中,调节性T细胞对低剂量白介素-2治疗的反应;叶华教授介绍了2022年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新进展;陈玥舟教授详细讲解了肠道微生物调节抗体的自身反应性,并向大家分享了关于SARS-COV2抗体长效性的免疫学特征;曾泽贤教授介绍了多组学数据与算法的有机结合在肿瘤免疫领域的应用;李胜辉教授阐述了研究微生物病毒组的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病毒组学在自身免疫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徐沪济教授介绍了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致病机理研究,为脊柱关节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标。
来自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余迪教授作大会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鲁林荣教授作大会报告
此次临床免疫大会紧跟热点,聚焦学科前沿,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专家围绕免疫学研究最新进展,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的有机结合,为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给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靶标。
最后,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秘书长郭建萍教授主持闭幕式并致辞。郭建萍教授对此次年会的精彩内容进行了回顾,并代表临床免疫分会对给与精彩演讲的各位专家、热情参与的各位同道、大力支持的赞助方,以及精心安排的会务组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期待明年的年会上,基础和临床研究能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