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纪要

作者:中国免疫学会    来源自:中国免疫学会    点击数:5944   发布时间:2002-12-15

       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于2002年12月6~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颐园宾馆顺利召开。这次大会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承办,与会代表435名。大会收到论文418篇,其中399篇被编入论文集。
       12月6日下午举行了开幕式。参加大会开幕式的新老一届学会理事会领导有巴德年、陈慰峰、杨贵贞、龙振洲、周光炎、金伯泉、张学光、郑德先及何维等专家教授。学会临时党委书记顾方舟教授也参加了开幕式。在会议主席台就座的还有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迁、省卫生厅长孙士彬、省科协副主席刘秀华、河北医科大学校长温静坤和医大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会议由新当选的理事长陈慰峰院士主持,副省长杨迁、卫生厅长孙士彬在会上致词,他说:“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全国免疫学会学术大会在我省召开,它给予我省卫生战线非常好的机遇,必将极大地促进我省免疫学领域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他祝愿大会开得圆满成功。在开幕式上全体与会者接受了中国科协学会部发来的贺电。王士杰院长也在会上发言:“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学科,对生命现象最尖端模型的建立和判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免疫学技术发展之快、应用之广是其他任何学科前所未有的。免疫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种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肿瘤患者和其他疑难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这充分显示了免疫学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这次大会是国内近几年来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大会,我们第四医院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将以满腔的热情,竭诚为大会服务,努力把大会办成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



       短暂的开幕式之后,即进行大会学术报告,被邀请作大会学术报告的专家有:前任理事长巴德年院士报告:“中国免疫学发展的回顾”;理事长陈慰峰院士报告:“肝癌患者对肿瘤特异抗原免疫应答分析”;副理事长郑德先教授作了“免疫细胞死亡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调节机制”的报告;魏于全教授作了“免疫耐受和肿瘤免疫治疗”的报告;副理事长张学光教授报告“CD40/CD40L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L-6自分泌促生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在两天的会议中,共有186 篇学术论文安排在12个分会场进行报告、交流和讨论。论文内容涉及到基础免疫、临床免疫、免疫干预、免疫分子、疫苗、免疫调节及免疫诊断等各个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作者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工作,他们参加讨论、互相交流,更深层地了解到近代免疫学的发展重点领域和发展趋势。这次学术会议为我国免疫学同道们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好机会。
       在学术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应邀参观了河北医大第四医院。院长王士杰教授亲自带队到医院的各个科室,介绍医院的管理、医疗和护理工作情况。参观者对医院大楼的新颖布局、现代化电子控制中心的管理模式、楼内整洁、明亮和有序的工作环境都深深得到启发。
       在闭幕式上,学会副理事长金伯泉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同上一届大会相比,总体的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其主要特点是:(1)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有些大会报告的论文已在Nat Med、PNAS和Journal Immunology等杂志发表,这与研究工作的创新,形成特色有关,不少实验室已能在一个研究方向上长期坚持下去;(2)新技术的应用,使分子免疫学的研究更加深入;(3)一大批中青年免疫学工作者的学术水平有了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加强;(4)基础和临床的结合,不同学科的交叉,推动了我国免疫学的发展,也加强了横向联系。理事长陈慰峰院士说:我们这次学术大会开得很成功,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国际免疫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免疫学工作者也做出了很多成绩。特别高兴地看到一批中青年免疫学研究人员在成长,我国免疫学队伍不断壮大,大家都深信经过老中青免疫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创新求实、脚踏实地的刻苦工作,加强团结、加强学术交流,我们一定能不断缩小和国际先进国家研究水平的距离。
       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杨贵贞教授主持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工作,评出大会优秀论文27篇,杨教授向他们颁发了奖状和她自己的专著“免疫学纲要”,勉励他们不断创新、继续努力,把我国的免疫学科研、教学和技术应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整个学术大会论文的组织评审,论文报告取舍,学术大会分组安排上,均为周光炎教授负责执行,他为大会的顺利进行,作了重要贡献;大会的组织安排,论文摘要、编印、会期的会场、交通、食宿安排等方面,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润田教授、河北医科大学四院单保恩教授及他们的研究生,日以继夜的工作,付出了卓绝艰辛的劳动,使大会在生活上有良好的保障,是大会成功的重要组成,与会代表对他们的劳动一致深表感谢!

 

附: 获得优秀论文名单

马春红(山东医科大学);王月丹(北京大学医学部);冯健男(军事医学科学院);吕占军(河北医科大学);刘顺爱(北京地坛医院);刘艳君(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何晓娟(中南大学);张瑞军(中国科技大学);张宾(中国科技大学);单保恩(河北医科大学);周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杨东亮(华中科技大学);杨忠辉(吉林大学);邱晓彦(北京大学);罗海波(第一军医大学);郑芳(华中科技大学);郑晓东(中国科技大学);唐军(上海免疫研究所);倪斌(苏州大学);徐明旭(北京大学);徐鹏辉(军事医学科学院);章晓联(武汉大学);陶箭(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鲁琰(北京大学);欧阳为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志刚(军事医学科学院);魏海明(山东省医科院基础所);

回到顶部